“汽车下乡”救市 十年前的旧招能否管用?

对汽车市场充满悲观情绪的人不在少数,随着2018年销量逐步出炉,去年整个市场数据的动态已经基本能看出大概的轮廓,悲观情绪的产生不是没有道理。从轿车、SUV到MPV等所有细分车型的年度销量都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场层面急需一波拯救行动。目前在购置税政策层面的呼声很大,但没有再次松动的迹象,从另外一个方面传出了利好消息。

近日,国家发改委表态将在今年内制定出台促进汽车等热点消费产品的消费措施,更多的针对乡村市场。其实换句话说,十年之后“汽车下乡”将再次来到农民朋友的身边。


汽车消费“救市” 由城市包围农村?

 

“汽车下乡”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2009年的时候,由于国内经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此前一直保持高增长的汽车市场遭遇到了挑战,增长率和企业的盈利水平均在下降,因此在2009年1月份公布了《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里面提出了“汽车下乡”的政策,从当年的1月20日到12月31日对1.6L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征收5%的购置税,针对其他车型有更多的补贴。到2010年初,又宣布将“汽车下乡”政策实施延长到本年度的12月31日。

就当时政策实施带来的效益来看,带来的增量是显而易见的,2009年国内微型车销量增长了100万辆,2010年增长了50万辆,且车市整体的增幅达到了32.4%左右,政策效应非常明显。而在没有政策刺激的情况下(有的年份有购置税优惠政策),后续几年的增长都显得平平,直到去年全线下跌。

就购买力而言,城市居民的平均购买力要大于农村市场,而且相对集中,因此在“汽车下乡”政策退出之后,汽车消费主要集中于城市,加上此前购置税全免或者减半政策的刺激,以及汽车品牌各种购车金融政策的诱惑,短短几年时间就将城市居民的购车热情耗尽或用完,但在新车型推出方面又跟不上新一轮的消费需求,造成了需求与供给的脱节,旧车库存压力大,如今尾气排放新政又逼得紧,怎么办?又想起了农村市场,毕竟“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汽车消费市场由走向农村,这样的趋势是没错的,确实农村市场相当庞大,目前我国乡村还有近7亿人口;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可支配收入也高很多,就宏观一面来看是具备“救市”潜力的,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农村天地广阔 还能有十年前的效益?

 

当然,这次“汽车下乡”的背景与上一次有些不一样,那时国内汽车市场还不是世界第一,增长的空间还非常巨大;现在呢?根据乘联会去年的数据统计,国内市场体量已经达到了2300万左右,市场容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其次,政策层面还有国六排放标准实施的问题,也就是说,本次“汽车下乡”有很大可能是在清理国五车型的库存,预测很多品牌、经销商会借此机会将国五车型倾斜农村市场(前提是在7月1日前执行“汽车下乡”政策),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部分买车农民就会成为“背锅侠”;同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农民并不接招,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讲汽车并不是刚需;即便借着政策购买了汽车,更多也是中低端车型,先解决的是有无问题,只是这次增量的主力车型不再是微型车,预测能够获得政策补贴的车型基本是1.6L排量以下车型,相对上次能够获得补贴的车型会有所“升级”,这恰恰符合汽车品牌、经销商的“如意算盘”。

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国内汽车消费数量应该会有明显的提升销量,但农村汽车消费品质并没有真正提升;数量会迅速上升还有一个原因,从人口分布地域上看,十年之后的农村人口更多的向着城镇聚集,农村市场的集中度会比十年前好很多,因此政策起到效果时间会提前。

 

自主品牌的机会 这样的政策红利还有多少?

 

政策措施对汽车市场的走向具有很强导向性,国内市场尤其如此。在笔者看来,如果这次“汽车下乡”果真执行,那么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有天然优势,通常来讲汽车市场需求的恢复都是由中低端市场开始。

看看2018年度的销量数据就知道,自主品牌很少有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品牌,如果农村市场打开,自主品牌凭借价格优势将会是第一波受益者,这也可以变相的看作是政策红利,虽然合资车型价格在下探,但是要在10万以内的价格区间进入农村市场目前没有哪个合资品牌能做到(有补贴不算),对于很多合资品牌而言“汽车下乡是好事,但只有看热闹的份儿”。

但是随着农村市场逐渐被占据,汽车市场越来越开放,此后给自主品牌政策红利的机会还有多少呢?

因此在笔者看来,“汽车下乡”并不是什么新招儿,十年前与十年后的景象已经完全不一样,与城镇市场相比较,农村市场相对分散,虽然潜力依然巨大。但汽车后市场是否跟得上?当农村市场被盯上之后,下一个市场爆点会是哪儿?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7万关注 | 4899作品
+ 关注
资深车评人陈波帆创建的专业汽车媒体团队,陪你看车聊车,帮你选车买车,发现美好车生活!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