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大众甲壳虫的外观进化史,品一品汽车界的艺术珍馐!

提到希特勒,我们总会想到他的独裁与疯狂,以及他领导的法西斯带给世界的伤痛。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眼光独到的狂人,推动了现代高速公路标准的建设:将一般路段设计为四车道;中间隔有5米的绿化隔离带;不设置路灯,但每隔200米设立一块可反光的水泥柱等等。甚至于紧急停车带、高架桥、封闭立交桥以及服务区等便利设施,也在他的设计之中。】

之后,希特勒还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国民车”计划,即让每个德国家庭都能拥有一辆汽车。基于这个计划,希特勒对这辆“国民车”制定了在当时看来近乎苛刻的要求:可容纳两名成人和三个儿童,发动机要抗冻,且能够在严寒的冬季正常使用,一箱油能够行驶40英里(约64公里)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售价不能超过1000马克。

1933年秋,希特勒亲自指派了当时德国著名的汽车设计师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负责这款“国民车”的研发制造。据说,希特勒还亲自画了11张“国民车”草图,其中一张与日后的“ 甲壳虫”十分相近。

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用手工的方式制造出了3辆外形圆滑、风阻极小、车身呈流线型的小型汽车。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和优化性能,发动机被设计于后轴之后,整车重量仅为640公斤。

但那时候这款车还不叫甲壳虫,而是大众汽车旗下的“TYPE I”车型,以此开启了将近80年的辉煌篇章。

我们已经无从考证究竟是什么原因,大众决定将这款车型命名为“甲壳虫”,但在1967年,甲壳虫(Beetle)开始全面取代“1200”“1300”等用排量简单命名的做法。

大部分人选择甲壳虫都是因为其别出心裁的外观设计,没有一丝棱角却能将复古与时髦结合得恰到好处。甲壳虫系列无疑是车型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辆在全球范围内销量超过2300万辆的车,如何凭借它独特的造型和丰富迷人的色彩,造就一代经典。

第一代甲壳虫:一个文化的开端

第一代甲壳虫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希特勒倡导的“国民车”,它奠定了日后甲壳虫独特外形与时尚代表的基础。因为平易近人的价格,当时很多欧洲家庭都会将甲壳虫作为家庭用车的首选,每逢节假日就带着全家一起到郊外游玩,共享欢乐时光。

随着时间的流逝,甲壳虫独特的外观与魅力逐渐被当时一些追求“嬉皮”文化的年轻人所青睐,街上随处可见有着夸张涂鸦的甲壳虫招摇过市,以此彰显主人充满个性的嬉皮精神。

渐渐的,在甲壳虫上进行涂鸦成为了一种潮流,每个追求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将心中的最深层的渴求通过创造一款自己的车表达出来,在甲壳虫上涂鸦,就像在创作一幅伟大的艺术品。

第二代甲壳虫:与国民的初相识

其实早在1994年,当时作为概念车的“新甲壳虫”就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家庭轿车研讨和展示会上亮过相。但直到2000年,新甲壳虫才终于在中国国际车展上出现,也就是我们见到的第二代甲壳虫。

第二代甲壳虫对比第一代,在外观上明显有了很大的改变,整个顶部线条更为圆润,少了之前的复古感,反而逐渐向现代感靠拢。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的官方贴画,各种俏皮靓丽的颜色配合可爱个性的图案,给向来中规中矩的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不小的视觉冲击,更从此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甲壳虫车迷。

但相较第一代,第二代甲壳虫已经不再是每个家庭一辆的“国民车”,而是跻身于高档轿车之列,售价在40万元以上。

2003年,中国开始以进口的方式大量消化产自墨西哥的第二代甲壳虫。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甲壳虫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更是自己创意与个性的延伸,无论在外观还是内饰上,他们精心地布置着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二代甲壳虫的内饰设计同外观一样,也充满了浪漫的感觉,尤其是仪表台旁独特的插花孔位,更是独具匠心,拥有绝对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二代甲壳虫褪去了“国民车”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为了时尚的引领先锋,更推出了敞篷版车型。在第二代甲壳虫谢幕之际,甲壳虫前后推出了Blush、BlackOrange几款限量版车型,无论是配色还是造型,都堪称汽车界的艺术典范。

第三代甲壳虫:回味80年前的经典

第三代甲壳虫在2011年的上海车展上首发亮相。一改第二代圆润可爱的外观,我们在第三代的身上看到更多的是第一代甲壳虫的影子,颇有一点向经典致敬的意味。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现代化的改变。在车尾部分,第三代甲壳虫不再是溜背造型,而是加入了一个小尾翼的设计,让甲壳虫显得不是那么呆萌,更具时尚感和年轻化。

而在内饰方面,第三代甲壳虫相比上一代科技感更强,却也少了一点怡然自得的浪漫味道。那个曾经彰显情趣的花架,变成了中控台上三块仪表,分别显示机油压力、秒表和涡轮增压值。

无论是汽车本身的造型、颜色,还是甲壳虫在海报、电视广告中的配色与拍摄手法,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这款横跨八十多年的经典“国民车”身上的独特气质,很多时候它仿佛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给人带来无比愉悦的精神享受。

一代经典艺术品的陨落

甲壳虫车型自诞生以来,便开启了它的传奇销量之路。1955年甲壳虫产量突破100万辆,1962年突破500万辆,1967年突破1000万辆。到了1972年甲壳虫以15007034辆的总产量打破了福特T型,创造了新的生产纪录。那时候的甲壳虫几乎无所不能,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但随着潮流的不断变化,人们彰显个性的方式已逐渐增多,甲壳虫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第三代甲壳虫连续推出了沙丘越野、R-Line以及红粉佳人等众多个性版本企图挽回销量的颓势,却依然徒劳而返。

2016年甲壳虫全球销量为2.5万辆,2017年在一万辆左右,而作为同类竞争者的MINI销量则达到了37万辆,奔驰Smart为13.5万辆。

2018年9月13日,德国大众宣布甲壳虫车型将于2019年7月在墨西哥工厂停产,这也意味着甲壳虫将如同博物馆中艺术品一样,彻底被封存于历史之中。

甲壳虫一直是汽车设计的典范,因为它在同一车身构架下几乎演绎了整个汽车发展史。不同时代的技术成果和造型趋势都被融入进了甲壳虫的设计中,很多时候你会感觉,大众不是在造一辆车,而就是在打磨一件艺术品。不过,尽管甲壳虫将成为历史,但其经典性与艺术性将永远被保留!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甲壳虫
标签: 文化历史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7041关注 | 7871作品
+ 关注
“看”你所喜 “侃”你所知 “砍”你所要,汽车新闻、大事小事尽在侃车e族,侃车e族带你告别汽车小白,精通更专业。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