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晋华案重启的启示


晋华被打压的现状,是否喻示车企艰难的前景?很难说,即便想被打压,也得够斤两才行。


文/《汽车人》黄耀鹏


上周,美国美光公司起诉福建晋华和台湾联电窃取商业机密一案,终于进入正式审理。距离美光起诉后两者的诉状递交,已经过去13个月。可以预料,接下来的司法进程,也将旷日持久。


重启的前因后果


美光、晋华和联电都是DRAM(内存)和NAND(闪存)生产企业。经过多年整合,内存和闪存行业都呈现寡头格局。内存方面,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合计占据全球95%市场份额;而闪存市场上,三星、东芝/西部数据、SK海力士、美光市占率96%。德国奇梦达、日本尔必达则在6年前就倒闭了。


这些存储器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的结果,下游手机厂商和汽车零部件厂商成本上升,是推高主机企业成本的因素之一。



晋华进入存储器行业时日尚短,联电虽然成立40年,但重点是晶圆生产。自2010年起,存储器行业的全球专利诉讼此起彼伏,各国政府都在试图制衡垄断行为,而寡头谋求砌高专利墙、阻挡竞争对手的法律手段亦延绵不绝。


而一系列诉讼案,在2017年则被白宫和国务院导入政治轨道。“中国专案”(China Initiative)的提法,意味着官方将采取比“中兴案”更富政治化的手段。


以往的经验表明,民事诉讼效果不佳。这一次,美国司法部试图修改规则,更容易地针对外国企业提起刑事诉讼,还使用了搁置20多年的“经济间谍法”大招。


该案实际上2018年11月2日就由时任司法部长塞申斯宣布启动,但一周后他因“通俄门”下台,此事一直拖到今年。代理部长马修·惠特克对待此事一直缺乏前任盎然的兴趣,现在新部长巴尔即将入替,惠特克却突然重启了该案。


互诉局面


去年夏天,晋华在中国赢得“临时性”司法胜利。福州中院发布“诉中禁令”,在中国范围内临时禁售了部分美光闪存和内存条。而本次美国司法部检察官则希望采取针对性命令,阻止晋华在该案结果出来之前出口涉及争议专利的芯片。



尽管中美法律体系不同,美光和晋华的律师们却采取了类似的步骤,可谓棋逢对手。


案件本身则乏善可陈,无非前员工携商业机密跳槽对手阵营,引发了前雇主的专利诉讼。老东家和前员工的矛盾背后,是中美芯片产业的较量,从商业竞争走向法律战。在政府介入后,正在成为双方贸易谈判的标的和筹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中兴案”演绎了“封杀客户”的咄咄怪事,而“晋华案”则给出了封杀对手第三国出口路径的“说明书”。


互联网企业的服务器中,大量采用美光的SSD(闪存),阿里巴巴和华为、小米都是美光的重要客户。而在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大陆、采埃孚领衔,几乎所有的Tier1供应商同样采用了美光存储介质。


不过,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美光的重要性远不及前者,因为存储成本和需求还远远小于互联网企业。但随着智慧交通、无人驾驶和共享出行的技术拓展,汽车IT化不可避免,云端控制和存储也将成为汽车使用的后台,因此存储芯片业的乱局,对Tier1供应商的影响与日俱增。


“华亚科”模式的覆灭


而美光曾主导的“华亚科模式”,也成了汽车行业的一面镜子。


台湾台塑旗下的南亚科技与美光合资成立“华亚科技”,美光授权内存技术给华亚生产,华亚科每年需要付出大笔专利授权费用。这个故事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眼熟?与汽车行业“市场换技术”思路异曲同工。



但结果如何?双方曾一度联手开发内存技术,但美光凭借技术优势,一直牢牢掌握合资企业的话语权,直至100%控股,将南亚科技扫地出门。


大陆的紫光曾向美光邀约建立合资企业,但遭到后者拒绝。其理由“避免破坏DRAM产业相当稳定的供需现状”。实际上,中国市场虽然占据了美光销量的50%,但美光一直担心中国要求其分享技术秘密。因此,无论代工还是合资模式,美光均不感兴趣。


显然,内存行业没有汽车行业“必须合资且不能控股”的政策。大陆老老实实作市场就好,美光无意培养任何潜在对手。


后来的事仍然“俗套”。中国大力投资了晶圆企业和芯片技术企业,虽然在技术上仍然不如美光等市场领先者,但每天都在追近。优势不够法律凑,抓住前员工“输诚”的老把戏,打压对手,就成了美光现在最趁手的手段。


美光以“好斗”闻名,晋华正处于法律下风(联电已经宣布暂停与晋华的合作,视官司结果决定是否重启),但芯片产业的发展是长期的。美光无所不用其极,反而说明晋华走对了路。这和汽车企业合资之后一团和气、排排坐分果果,气氛绝然不同。不过,汽车业的合资政策变化之后,外方伙伴们纷纷有新想法,再加上市场气氛凝重,以前躺赚的日子很可能永久地结束了。产业不同,道理大同小异,掌握核心技术的道路上,没有容易的事。



晋华被打压的现状,是否喻示车企艰难的前景?很难说,即便想被打压,也得够斤两才行。


然而芯片产业的发展是长期的,美光是非常“政治性”的企业,且一向以“好斗”闻名,这次会否轻易投降,恐怕还很难说,因为这关系着美光最为依存的中国市场未来商机。(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08关注 | 3978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