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最开始为什么得是一辆甲壳虫?

《虎嗅》在2018年5月19日转载了作者为“普象工业设计小站”的《甲壳虫简史》,文中对甲壳虫的诞生、发展以及没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中出现一些资料,尤其是广告片也出自这篇文章,在此表示感谢。

我相信很多人在观看《大黄蜂》,面对大黄蜂最后变成为甲壳虫时一片错愕,在年轻一代的印象里,大黄蜂不应该是科迈罗又什么时候变成了甲壳虫呢?

然而更让大众汽车尴尬的是,甲壳虫这辆车刚刚在不久前宣布停产,所以我们想象不出大众在面对是否要赞助《大黄蜂》时的那股踟蹰劲儿。想来,大众汽车心一横便做下决定,死都要和大黄蜂扯上关系,否则甲壳虫文化的一部分而便从此荡然无存了。那么,甲壳虫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真正让甲壳虫成为和“可口可乐”并驾齐驱全球品牌,还得是美国的功劳。在60年代,美国占据了全球汽车市场60%的份额,但进入美国市场可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60年代。正值美国婴儿潮的时代,美国三大巨头逐渐推出越来越夸张的产品,正如凯迪拉克巨大的战斗机尾翼,越来越宽、发动机越来越大的福特野马,甚至在1966年,雪佛兰为了对抗野马第一次推出了科迈罗。

这样强调个性的国度,甲壳虫这种国民家用车又是如何进入美国的呢?这一切都源自那个被称为广告界经典案例的“往小了想”(Think Small)广告。

这个广告让年轻人首先关注到了这款车,恰好碰到了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在路上”和“垮掉的一代”主导的社会,人们都有“无论身体和思想,至少有一个在路上”这样的执念,所以年轻人对车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正如《大黄蜂》里的女主角一样,拥有一辆车并不是那么简单。

在那个夏天,摇滚开始慢慢滋生,众多年轻人开始进入一种崇尚自由、乐于分享、叛逆但创意乃至革命近乎疯狂的状态,一切有形的都要打碎成为无形的,在那里你可以穿着你喜欢的奇装异服,自由地表达你的创造力,自由地跳舞,自由(免费)地表演音乐,以及不需要房租的房子。

Scott McKenzie的《SanFrancisco》就演唱了当时的状态,男女都披散着头发、头上别着鲜花(60年代的美国嬉皮运动中,花卉作为爱与和平的象征,他们反对美国参与越战)、赤脚游荡在街头、躺在金门公园的草地上聊天,街道或是陌生人家的地步就是他们的住所,道路上到处都要摇滚歌手在歌唱,嘴里叼着大麻,搂着自己的女朋友,依靠在一辆辆甲壳虫上。

为了表达叛逆,大多数甲壳虫并不像《大黄蜂》里那么素,而是被年轻人喷上了各种各样的多彩图案,这也是为什么甲壳虫在美国影响力如此之大的原因,同样备受年轻人喜欢的还是大众MicroBus,他们正确的出现的样子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说起来有些奇怪,当时美国通用、福特都在极其夸张的推出各种车子,但在如今看来仿佛甲壳虫才是更加平庸的模样,为什么成了叛逆、个性的代表呢?

美国年轻人认可的叛逆是对那种追求大、追求夸张、追求大排量、追求豪华主流文化的反叛,没有人愿意把车做便宜、做小,这是对福特和通用的一种抗议。美国孩之宝在1984年推出变形金刚时,为了唤起当初年轻人的青春回忆,特意使用了甲壳虫。

甲壳虫已经成为一道符号,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后来迪斯尼也推出了许多甲壳虫主题的电影:《TheLove Bug》《Herbie Collection》。

女主角为大黄蜂更换已经损坏的收音机,画面中大量出现了滚石音乐的唱片,短短几分钟里,他们提及到到了数位著名的摇滚歌手,这种机械和音乐不可分割的元素深深刻在了美国人的脑海里。

就在《变形金刚》筹备真人版时,导演迈克尔·贝找到了大众汽车希望其能参与赞助,但大众置之不理,反而是通用汽车伸出了橄榄枝,让迈克尔·贝随意使用旗下车型,最终我们见到了《变形金刚》里大黄蜂变成了科迈罗。

总之《变形金刚》里大黄蜂以科迈罗出厂多少脱离了孩之宝动画片的原定人设,有些尴尬,但现在《大黄蜂》为这个尴尬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肯定在美国带动了一波“回忆杀”。

About Astoncar

爱车,更多一点

雅斯顿 | 以消费者的目光探讨汽车,分享更多原创真实的汽车观点

Contact us

gao@astoncar.com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文化历史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8万关注 | 3109作品
+ 关注
爱车,更多一点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5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