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跌了15个月的汽车股,反转靠什么?


就这五年来看,对中国汽车产业,资本的敏感度和预见性还是相当可以的。本轮历经了长时间的下跌,如果能实现反转,需要靠什么?


文/《汽车人》张恒


记得2013年,《汽车人》刚开始做车企上市公司点评的时候,当时上汽集团开股东会,苦恼为什么只有5-6倍的市盈率。长城汽车是当时的热门股,却因为哈弗H8上市的连续跳票,股价先是暴涨接着又是一通大跌。



历经了一段沉沦之后,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7年,我国主要的车企集团上市公司经历了一轮大牛市,车企的市盈率普遍从7-8倍上升到了15倍左右,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吉利汽车股价都历经了大幅上涨。同时,华域汽车和福耀玻璃这些重要的零配件企业的市值也随之大幅提升。


可惜,幸福总是短暂的,从2017年10月至今,我国汽车类板块随着大市的不景气,又连续历经了15个月的下跌,这种惨痛的下跌,把好不容易到来的令人振奋的士气一扫而光,很多明星股又被打回了原形。如吉利汽车,从2017年11月最高的29.44港元,跌到只剩下10港元左右,而吉利汽车的遭遇也不是个例。



不难发现,在近五年间,我国汽车股经历了从熊到牛再到熊的一个完整周期。可能有人觉得这跟大盘的整体涨跌节奏是同步的,但事实上,并没这么简单。


很多被称之为蓝筹或是二线蓝筹的汽车股,如果把它们放到整个市场中的蓝筹股去一起比较,会发现汽车行业跌得实在是多了些。市场更青睐家电、消费品、白酒、保险这些蓝筹股,同期它们的跌幅明显小于汽车蓝筹股。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导致了汽车股这一轮从熊到牛再到熊的过山车行情?当初那轮上涨的逻辑是什么?现在下跌的逻辑又是什么?如果未来汽车行业还有机会的话,它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可以很确定地说,从2015年年底到2017年,这一轮汽车行业的上涨逻辑是自主品牌崛起并替代合资品牌。这个期间的明星股,如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吉利汽车,都在同期内把自主品牌做得风生水起。而之前自主品牌做得还不错,但这段时间内却增量不足的,如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表现就没有那么抢眼。


连续15个月的行业杀跌,除了大盘因素,也可以说资本市场率先预计到了汽车行业进入寒冬,其中损失较大的就是自主品牌。估计有人不相信,可以提前十来个月预测到一个行业的寒冬,但我们从SUV这个车型品类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作为转折点的话,这个时间点就比较明显了,且不难预测。


另一个转折点是减税和补贴的退坡,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进入2019年,如果还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就会有突然“踩雷”的风险,因为除去补贴还能剩多少利润,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能看到,之前被连续炒作数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是一片哀嚎,明星股赣锋锂业基本跌掉了2017年的主升浪的全部涨幅。此外,那些香饽饽,如隔膜企业和上游资源企业,一样非常惨淡。当然,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宁德时代,宁德时代的寡头地位和可预期的增量,具有相当的确定性,所以其股价得到了强劲支撑。



虽然大家都说在“新四化”变革时代到来的今天,汽车行业将会出现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但这个契机在哪里?资本市场对其的看法是相当保守的。北汽蓝谷和蔚来汽车这两家率先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至今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也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也能看到,美国股市下跌,尤其是科技股领跌的近来一段时间,特斯拉反而显示出了强劲的韧性,成为跌幅最小的科技股之一。


是的,敏感的资本市场找的是增长的确定性。无论是宁德时代还是特斯拉,在未来一段时间,它们增长的确定性是能够预见的。



对中国的汽车股如何走出困境,《汽车人》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现象,比如说长安汽车。就目前的市场形态来看,还很难说本轮熊市已经到底了,但长安汽车A股已经率先走出了筑底反弹的趋势,已经从5.5元涨到了7.5元左右,涨幅达到了36%,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同期指数涨幅不足5%。


可以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前两年多的时间里,长安汽车A股跌幅确实较大;另一面是,长安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已经走到了行业前列。公司曾预计在2020年就可以实现L3级自动驾驶车的量产,而其他车企,大多还停留在和科技公司合作及PPT之上。



资本市场不相信故事了,而是要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增量和领先。对很多创新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资本市场经常看错,但是就这五年来看,对中国汽车产业,资本的敏感度和预见性还是相当可以的。所以,汽车行业下一轮的增长逻辑,是实打实的依靠技术和产品的领先,开拓新市场,成为行业尖端。(文/《汽车人》张恒,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10关注 | 3983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