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任正非的科学技术观


任正非虽然不是技术出身,但对于当今技术潮流的把握,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判断,都有独到之处。他既没有“神棍”预言某技术若干年后秒天秒地,也没有武断称某个领域已经泡沫化,价值少得可怜。这两样,是科技公司高管最喜欢当众秀的两样。


文/《汽车人》黄耀鹏


1月15-17日,任正非接受了中外媒体密集、多波次组团采访,这消息本身就是新闻。


虽然华为采用“轮值CEO”的方式来管理公司,但创始人任正非所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精神领袖。奇怪的是,他已经5年都没有接受任何采访了,这对于一家最近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大型科技公司来说,非常罕见。



有人说是因为任性格内敛,不喜欢、不擅长应付媒体;也有人说任认为公司是“集体领导”,自觉不适合频繁出来曝光。


这一次集中亮相,任吐槽称,系“公共关系部逼迫”,这恰恰说明公司的治理结构并非“一言堂”。


技术瓶颈在眼前


任正非虽然不是技术出身,但对于当今技术潮流的把握,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判断,都有独到之处。他既没有“神棍”预言某技术若干年后秒天秒地,也没有武断称某个领域已经泡沫化,价值少得可怜。这两样,是科技公司高管最喜欢当众秀的两样。



此前任称,华为已进入“无人区”。这一次,他具象化为“时延”。他举例称,欧洲的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到有限场景的L3级,不是在试验场里跑出来的,也无须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测试,而是吃瓜群众都可以体验,这叫“成熟技术”。这方面,我们妄言“中美竞争”,实际上,应用上比不上欧洲。再往上走,计算和数据传输的“时延”问题,就无法忽略。


如果能在技术上解决“时延”——关系到高速通讯和控制滞后问题——就可能实现L5级自动驾驶。而L5级阶段,5G才开始起作用(时延依旧存在)。在此之前,5G发展比较缓慢,并非由于技术,而5G的下一代技术(可能是毫米波通讯,比5G还要快100倍),也已经在试验室状态实现。也就是说,制约产业升级的并非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应用范围扩张速度。



目前,成熟商用条件下,芯片制程7纳米左右。比利时的IMEC设计平台将电子带宽提升到1-3纳米,这已经是硅基芯片的极限。如果无法找到其他合适的材料,仍要继续使用硅基芯片的话,就必须向三维拓展,但是芯片叠加的热效应很难解决。和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一样,一旦接近目前人类工程能力边界,都变成热设计问题。


为什么要投资基础科学


任正非对技术进步的未来速度表示悲观。因此,华为正在做大规模的基础学科研究,包括物理学、化学研究。他透露华为招聘了几千名基础学科的科学家,他的看法是,失败的科学家是因为“野心太大,舞台太小”,“我们可以提供大舞台”。


另一方面,他又声称,华为迄今为止的成功,是集中力量攻击城墙的一个垛口。除了电子流(电子、光子、量子)有关的业务,都要砍掉。



如果两者皆然,任正非治下的华为,赚钱的业务要集中,但要对基础学科做不打算赚钱的投资。他明确提出谷歌模式(谷歌甚至研究人类长生问题),要把财富投向“人类的未来”。


商业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大规模投入,却又不打算赚钱。这是不是太矛盾了?即便非上市公司,也很难任性到拿钱打水漂。


任仍然指出,基础科学应用在商业项目上的周期大大缩短了,以前是几十年,将来可能“极短期”,即可能获得快速回报。这个提法很新鲜,和大多数公众甚至科学界认识不同。这样又绕回来,华为仍然冀望,在某个时候,基础研究的某项发现,可以令华为获得新的领先优势。这个回报期,他判断不会太长。


任不是不想赚钱,而是目光更远一点。他也说,要用商业规律对付商业规律。


生产端还是消费端,这是个问题


既然一方面术业有专攻,另一方面投资基础研究,意味着华为不会“跨界”造车,任正非也明确否认了这一点。不过他称,和汽车有关的边缘计算,华为可以做,而且在全球可能做得最好。



何谓“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相对,即将算力部署于数据产生端。而云计算则要求将数据大部分上传,算力集中,然后再将结果下发。显然,和云计算相比,边缘计算的响应更快,能部分解决“时延”问题。


在要求响应速度毫秒级的高等级自动驾驶场景中,完全依赖云是走不通的。国土纵深大的国家,即便资金实力允许,铺就“无缝”高速网络,也得不偿失。依赖边缘计算解决实时性问题,再将需要秒级反应的更复杂数据,交给算力更强的云平台,似乎是解决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可行之道。


任正非认为自己不是无人驾驶专家,但他回答东风汽车竺延风董事长这方面的问题时,他提出无人驾驶可以从拖拉机做起。


这个回答有双重含义:第一重,任认为中国在无人驾驶领域已经落后,需要另辟蹊径;第二重,在生产端提高效率比消费端更有价值。对于更热的人工智能而言,他也鼓吹应首先用于生产端。



华为“几乎”是全球第一个2B和2C业务都做得非常成功的IT企业(其实微软也是),任正非骨子里仍然更注重2B业务。他对于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的价值理解,更倾向于优先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环境,一般高度特化、场景单一,更容易实现以上两者。任凭借直觉,选择能更快应用的那一条路。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目前华为面对的风雨,记者们一直试图诱导任正非表现一点“情绪化”,但他都举重若轻地避开了。今后再说任总不擅长对付记者,可能不会有人相信了。(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08关注 | 3975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