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宝马撇下奥迪抱团合作?背后原因令人心塞!

如果说,赵丽颖和冯绍峰官宣让微博瘫痪了数小时。那么奔驰和宝马的合作,将不知道要震动汽车圈多少年。

有人可能要质疑小编了:“哈?小编你又想骗点击量了,这两个王不见王的竞争对手怎么可能会合作?!”也有人不可思议:“这是什么神仙操作,还给不给别的品牌活路了!”

在此小编只想说,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永远的敌人”、“合作才能共赢”的商业定律却亘古不变,更何况两家先前有合作合并共享出行业务的先例。

在肯德基和麦当劳还没有共同研制炸鸡汉堡,王老吉和加多宝还没有共同调配凉茶饮料,耐克和阿迪达斯还没有共同设计流行鞋款时,奔驰和宝马这一对百年“冤家”却可能要牵手合作了。

据德国《商报》(Handelsblatt)报道,奔驰和宝马或将联合开发下一代紧凑级别车型,研发车型正是基于宝马1系和奔驰A级,如果合作成功,第一批联合制造的车型将在2025年上市。

双方的合作可能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奔驰和宝马将联合研发紧凑型的汽车平台,未来供奔驰A级轿车和宝马1系轿车使用;二是双方将共同研发和共享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三是双方将在电动车的动力电池领域开展联合采购。

到目前为止,两家汽车制造商均尚未官方确认,也不曾评论该外媒报道,但却都对合作持开放态度。也就是说,双方合作的可能性还是有的,甚至有点大。

1

两大汽车巨头合作,为何从紧凑型车入手?

减少成本。这大概是最直接的原因了。众所周知,紧凑型车的成本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车型研发和零部件采购两大部分。若奔驰和宝马整合相应资源,共创共享一个汽车平台,凭借双方的资源、技术与实力,所建平台可以衍生多种车型,大大减少研发成本;双方合作造车的话对于零部件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提高买方市场的议价能力,减少采购费用。据悉,若双方共享紧凑型车平台,能为彼此省下数十亿美元投资成本。

拓展市场。紧凑型车市场竞争压力大,饶是奔驰和宝马,在这一领域都不能也不敢懈怠。宝马1系和奔驰A级就是为了扎根紧凑型车市场而推出的入门级车型,购买群体大多数看重的是宝马和奔驰的标志以及其带来的面子。虽说宝马1系和奔驰A级相对其余级别来说价格较为便宜,但也存在着豪华品牌不容妥协的价格底线,还是会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当成本降下来后,要么价格相应降低要么以其他形式反馈,总之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将加大,从而拓展年轻消费者市场。


控制风险。任何合作都有一定的风险,更别说这种堪称“跨世纪”的合作了。紧凑型车价格一般在5-30万之间,而奔驰和宝马的主力战场一直都在30万以上的汽车市场。换句话来说,此次合作试水成分较大,即使合作中受挫甚至失败,损失不至于非常严重,双方还有反应的时间和补救的余地,风险相对较小。

2

美好梦想之外不得不考虑的现实

首先是不曾改变的竞争关系。虽有合作,但是奔驰和宝马在本质上还是竞争激烈的对手,汽车平台的研发合作意味着双方在重点技术上要尽可能地沟通交流,并且要努力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状态,这一过程不用想也知道会龃龉不断、矛盾重重,小编已经脑补到一言不合摔门走人的情景了。据报道称,双方内部的一些高层和工程师对此想法并不赞同。

其次是更新换代加快的汽车市场。从传统汽车独大到新能源、新势力有实力与其分羹不过几年间的事,“新四化”趋势也反映了汽车市场瞬息万变,而双方共创的新平台预计最早也要到2025年才研发出新车型,中间的几年会发生什么谁也不敢保证。

此外,产品同质化和业内的垄断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3

传统车企进入“联盟时代”?抱团取暖或成趋势

此前壁垒林立、戒心四起的传统车企如今却画风突变,积极打开大门迎客访客。这说明了在智能化、电动化、自动化等大趋势下的刺激、推动之下,整个汽车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现在已经不是传统车企的时代了。

传统车企虽痛,却不得不接受事实,并努力实现转型。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未来走向让科技巨头与传统车企在出行领域的边界逐渐模糊化。科技巨头们纷纷抓住机会,凭借强大的科技优势和雄厚的资金力量,尝试着去重新定义汽车及汽车产业,如亚马逊、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已经深入自动驾驶、智能化网联等领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车企不寻求合作,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丰田集结了马自达、铃木、斯巴鲁、大发、日野和电装,共同研发纯电动汽车的基础结构;本田向通用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投资27.5亿美金,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今年的底特律车展上,大众福特联盟正式建立,将面向全球市场开发的全新中型皮卡,计划随后在欧洲市场合作推出商用车型,并将探索在自动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类似这样“合纵连横”的例子太多了。

刚过去不久的2018年是近来车市最冷的一年还是才刚开始冷,现在还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2018年让一些车企损失惨重,给一些车企敲响警钟,这样的背景之下,有选择的抱团合作总比单打独斗好。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72关注 | 155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