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欧洲汽车产业在担心什么?


对大多数欧洲企业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和海外生产基地,而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深度国产替代”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高壁垒零部件,正在实现国产化。即便没有电动化,欧洲汽车产业的好日子也屈指可数。


文/《汽车人》黄耀鹏


随着欧洲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欧洲车企的抱怨从“克制”逐渐转向公开化。日前,PSA的CEO唐唯实称,欧洲降低碳排要求将威胁到汽车行业1300万就业岗位,并且(排放法案)最终对亚洲有利。


法案有多糟糕


唐唯实所指的法案,是指去年欧盟达成的协议,计划在2030年之前使乘用车排放较2021年减少37.5%(货车减少31%)。



尽管PSA和其他欧洲车企一样,对电动化进行了大幅投资扩张,但仍不可避免地忧心忡忡。原因在于,欧洲围绕燃油车的产业链在法案的迫使下行将解体,却很难另外建立一条完善的产业链,既能确保欧洲的竞争优势,还能确保就业岗位数量。事实上,两者均可能落空。


唐唯实还有一个身份是欧洲汽车生产商协会主席,他显然自认为站在欧洲所有汽车生产商(不止是主机商)的利益角度的。“欧洲的政治正确和环保狂热正在毁掉这个产业”,如果唐唯实私下里表露真实心境的话,可能会这样吐槽。


他和别的主机厂CEO一样,支持欧洲建立电池工厂,以减少对亚洲供应商的依赖——2018年,世界上排名前10位的电池供应商,全被中日韩包揽(其中6家中企),没有一家属于欧美。



与此同时,博世也发出悲观的预期,电动化不会给博世等供应商带来相应的利润。


一句话,欧洲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建立的产业技术优势,一去不复返了。在即将到来的电动车时代,欧洲的位置未有定论。


至于1300万岗位,显然不会丢个精光,这么说只为了耸人听闻。电动化肯定将创造新的岗位、新的公司、新的产业链,但利润和技术优势,都成了明日黄花。



也有人认为,这和PSA在中国的失意有关,唐唯实转而祈求,保住欧洲主场优势。但大众不然,大众坚决而全面地转向电动化,不是动动嘴皮子,而是从投资到研发,都在实施转型。


欧洲产业链不适应变革


欧洲应该担心什么?


欧洲传统汽车产业链以整车OEM为龙头,由Tier1供应商牵引,中小供应商遍及“老欧洲”。某个零件的典型旅程,由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制造,送到英国组装,最终提供给德国主机商。



通过交叉协同,德国汽车产业代表了欧洲最锐意进取的一部分,也得到中美消费者的认可。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拥有戴姆勒、保时捷等主机商,博世、卡尔蔡司等行业翘楚济济一堂。该州的真正竞争力隐藏在水下——几千家汽车产业的中小企业,其创造力和吸纳劳动人口的能力,保证了德国汽车产业的繁荣。


在全球监管机构都在促使从内燃机转向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时候,巴登符腾堡州的大部分供应商,大部分生产工作,都依赖于内燃机技术。虽然新诞生的信息技术不受影响,但他们竞争不过中国和美国的对手,欧洲很多年没有诞生互联网巨头了。


德国中小供应商在OEM商带领下,正在艰难地向电动化转型。这其中,不少高度专业化的小企业,对转型根本不适应。有些有电动化技术储备的公司正在持观望态度。事实上,新组建的电动化产业链条中的节点,大都是些新面孔。老的公司,将很快挣扎在被淘汰的边缘——如果欧洲的电动化计划如期实行的话。



特斯拉、优步等美国企业的崛起,正在撼动欧洲汽车行业的格局。像博世等大企业,正在重新考虑其发展战略,所有区内企业必须顺应形势。欧洲产业链在燃油车时代高居价值链的顶端,无论如何,未来很难重演旧日的辉煌。


以德国厂商为首的欧洲车企,都已实现海外建厂降低成本,留在本国的核心工厂主要是试验最先进的技术。对大多数欧洲企业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和海外生产基地,而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深度国产替代”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高壁垒零部件,正在实现国产化。即便没有电动化,欧洲汽车产业的好日子也屈指可数。唐唯实的担忧,恐怕在于欧洲的产业竞争力正在被削弱。


按照消费电子或者互联网的更替规律,旧时代的霸主,大多以“身死国灭”的惨烈方式,实现权力更替。当然也有例外,微软虽然完美错过互联网时代,但以云端服务的强大技术实力,“王者归来”,一度重登全球市值的王座。欧洲作为燃油车时代的技术领先者,能否在电动车时代继续霸主地位,至少从唐唯实祈求“缓手”的态度来看,殊不乐观。(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08关注 | 3978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