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蔚来为什么放弃上海建厂计划


对于蔚来,接下来的关键,在于特斯拉产能落地后的冲击。如果届时顶得住,再考虑扩充产能并不晚。比之更有优先的,是产品线的延伸。


文/《汽车人》黄耀鹏


3月6日,在北美上市的蔚来(NIO)盘后发布了未经审计的财报,宣布三个消息:产能爆发,交车超过11000辆;亏损93亿元,几乎达到营收的两倍;取消上海嘉定建厂计划,仍然继续采取江淮(JAC)代工模式。


政策的天鹅


其中亏损和产能爬坡暂时成功,早在舆论意料之中。惟独取消建厂计划,稍显意外。实际上,自从特斯拉去年初与上海签署建厂协议后,蔚来在上海的计划就已经凉了。只不过任何人都无法预见政策的变化。



去年12月18日,发改委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规定》中将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同时将事实上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一级。此前各省新能源新建项目的“申报大战”再难重演,发改委也成功避开了最终仲裁者的吃力不讨好差事。


各省内部平衡,对众多尚未拿到资质上车的新能源企业来说,当然不是好消息。因为《规定》同时指出,新建新能源投资项目的省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上两年汽车产能利用率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二、现有新建纯电动企业已建成,且年产量达到预定规模。


单看这两条,直接掐死后进者的路。首先,如果各省已经有新能源项目,2019年1月10日后新建产能之路被迅速收窄。只能等现有新能源产能成熟,才能放进来下一个。


上海既然已经签了特斯拉,蔚来就成了不幸的“下一个”。特斯拉产能何时才能达到预定的50万辆,2021年?2022年?如果特斯拉在华产能爆到这种程度,蔚来再来新建生产线,还有什么意义?


蔚来必须和上海说拜拜了。此处不留爷,中国大得很,另择栖息地不难。中西部各省,有不少没有摊上一家新能源新建项目。问题是,蔚来不急着要新产能了。


更好的选择


一方面,江淮不再是蔚来的短板。此前有人担心,对于蔚来高端的产品定位,作为代工厂的江淮,会不会影响客户选择。现在看,蔚来的订单没有受到影响。去年蔚来的瓶颈在于发愁如何快速攀升产能,消化订单。



另一方面,江淮对蔚来做出了产能放大保证。蔚来认为,在现有合肥江淮蔚来基地增加较少投资,就能增加更多产能,满足未来2-3年蔚来产品的产能需求。如果江淮能做出扩产保证,新建产能就不再是最优选择。


而且,新能源补贴持续下滑,今年1、2月份销量有所下滑。蔚来对ES8的未来产能预期有所下调,转而寄望于ES6扛大旗。单独建厂,有损江淮的扩张产能的信心,而且对蔚来自身偏紧的现金流构成进一步挤压。暂时搁置是合理的。


对手进逼


不管从产能、品牌知名度、资本能力、运营状况,还是产品力,蔚来都是目前新能源创业企业的领头羊。大多数蔚来的对手们,还处于量产前期,甚至PPT阶段。也正因为它所处的位置,特斯拉降价,蔚来首当其冲。


特斯拉在全球不惜采取价格攻势策略,中国区跟进,因为2018年它在中国的业绩惨不忍睹,全系销量可能不到1万辆(具体数字尚未公布),在中国营收只占全球的6.8%,和中国电动车销量125万辆(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大场面毫不相称。



特斯拉尚未最后确定,在上海首批投产的是Model 3还是Model Y,如果是后者,对蔚来即将上线的ES6构成威胁。毕竟,Model 3是轿车,而Model Y是紧凑型SUV。虽然ES6声称对位的是宝马X5,但蔚来的品牌力对上特斯拉,并无胜算。


现在,Model Y和ES6都尚未披露具体的参数、性能,实车也云里雾里,但如果ES6只是个头大,更重要的续航、服务品质不如对手的话,指望ES6放产能可能会遇到阻碍。毕竟ES8的产品定位注定了无法走量,蔚来很清楚。


在蔚来看来,真正的对手只有特斯拉,余不足虑。对创业企业来说,亏损绝对不是问题。特斯拉赔了10多年,影响它的江湖地位了吗?


服务是蔚来的投资重点


蔚来去年研发费用达到近40亿美元,而特斯拉同期只有14.6亿美元。不过,不能由此得出蔚来在研发投入上比特斯拉更积极,这是存量和增量的问题。特斯拉已经大规模投入了10多年,产品也卖了10多年,其三电系统受到市场和多种使用场景的双重考验。



而蔚来增强产品力的重点,则在于锤炼后市场服务和后台服务。依靠不对称作战策略,应对即将到来的特斯拉风暴。应该说,思路是正确的。作为市场新晋者,硬件控制水准在短时间超越对手,几无成功可能。惟有利用特斯拉中国服务水准一地鸡毛这一弱点,集中火力攻击。


在续航里程上,蔚来的换电模式和特斯拉的城际快充站,各有千秋,也各有自己的问题。在重点城市,蔚来有信心保有自己的服务优势。而特斯拉复制加州的高速充电服务,即便在国电的加持下,仍然需要巨量投入和漫长的时间。蔚来以时间换空间,力图抢占先机。


至于后台服务,蔚来发展智能助手(NOMI)和自动驾驶(NIOPilot),背后是AI技术的应用,特斯拉在自动驾驶应用上占据上风(在中国的免费服务刚刚结束),而蔚来的智能助手虽然遭到吐槽,这也是创业企业的通常策略,产品在退出后逐步成熟,依赖OTA方式升级,而且是有和无的问题(特斯拉不大重视车内互动产品)。


对于蔚来,接下来的关键,在于特斯拉产能落地后的冲击。如果届时顶得住,再考虑扩充产能并不晚。比之更有优先的,是产品线的延伸。(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10关注 | 3983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