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ve!奥迪卖的是车,不是大力丸
11日,一篇题为《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他们都得了白血病——正在毁灭中产的毒汽车》的公众号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六名受害者实名举报,声称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购买并使用了带有异味的奥迪车,并因此在两年后患病。而他们所购买的车型,也都在奥迪官网所公示的“承认有异味问题”名单之中。



似曾相识的一幕

“有害有机物造成消费者罹患重疾”的消息总是让人绷紧本就脆弱的神经——买房装修绝对逃不掉,租房也有可能着道,现在连买车也让人不得安生。但是,我们又能注意到,这类事件所伴生的诉讼案件往往以起诉的消费者被驳回而告终。这,又是为什么?



稍有理工科基础的人都会知道讨论健康问题有这样一条准则:抛开变量谈毒性的都是在耍流氓。对于家装中毒者,谁也无法保证他们在装修材料之外还接触了其他致病因素,而这个道理无疑也适用于不幸患病的奥迪车主们。对于代谢能力正常的健康人而言,疾病的诱因肯定不止区区几个小时和有毒物质超标的汽车接触这一条。想要探究自己究竟是如何患病的,他们需要做的不只是在奥迪车主之间找共性,还有分析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



无论是健康问题,还是其他更严肃的话题,严谨、专业才应该是认真讨论的大前提。谣言止于智者,以偏概全、人云亦云是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的。这种现代医学都不敢打包票的事,凭几个在医学领域最多只能算业余的自媒体就能下定论吗?显然不能。


医界对此怎么看


前面说过,专业的医学人士都无法对有毒有机物致病的机理给出完全清楚的解释。不可否认本次事件涉及的奥迪车型存在甲醛或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的问题,但以甲醛为代表的简单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接触机会不少;同时,引发疾病的原因并不单单是有毒物质,就甲醛/TVOC致病而言,除了接触有毒物质,自身带有易感基因也是患病的关键,二者缺一便无法患病。



另外,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对任何个体,不幸都有特定的概率发生。非实弹演习尚且还有意外牺牲的军人,以奥迪每年的销量,如此庞大的用户样本全部不患病,反而才更不正常。换言之,只因为几位疑似此因素患病的车主就断言奥迪车型有问题,未免太以偏概全。


风波中做好自己

最重要的自然是理性对待。怀疑车子装修污染影响健康,提出质疑顺理成章,但方式方法必须得当。首先,怀疑污染超标自然需要调查相关的权威标准,知道有害物质浓度的红线到底是多少,再根据实际测量值做出初步判断,这也是维权的第一步。



其次,针对不同的病情,质疑者也需要对相关疾病的病理、促成原因等等方面做到系统了解,只有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质疑才称得上有意义,否则很有可能被视作无理取闹。在这次风波中,几位质疑奥迪汽车对自己健康造成损害的车主第一步无疑做得很好,值得肯定;但第二步却只聚焦在“找相似经历者”这一部分,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即便他们真的占理,也难免让人怀疑另有目的。



无论你是利益相关的消费者,抑或只是看客,面对这样的风波,在质疑时除了这些执行上的关键点之外,心态问题也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人的潜意识已经习惯了“非黑即白”的判断准则,但这只是以偏概全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还是那句老话,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凡事先动脑,才是在这个自媒体良莠不分的时代下,自身节奏不被带偏的关键。


贩卖恐慌需追责

从另一个角度看,媒体在这场风波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开头提到的转载文章,直接将“开奥迪车”和“得白血病”强行划等号,与先前强行贴标签的“毒奶粉”、“毒疫苗”事件又有什么实质差异?



自媒体的行业内竞争是激烈,流量确实关乎有没有饭吃,但这不是媒体贩卖恐慌、制造混乱的借口。要知道,上一个这么玩火的咪蒙已经凉了。还有现在也还正值两会和“3·15”期间,见得风是得雨,总是想搞个大新闻,再抓出个典型批判一番;可是,如果事情反转,这些媒体又有几个会主动出来担责呢?一切只向流量看,实在naive。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万关注 | 5573作品
+ 关注
“新能源车”准车主与车主的玩趣社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