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沦为富士康那样的代工厂?车企的焦虑与出行野心


文| 腾马丁博士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日前,滴滴出行与大众汽车在上海市成立了合资公司,新公司名为上海桔众汽车科技,将开展以纯电动汽车(EV)等新能源车为中心的共享出行业务。全球顶级汽车集团与亚洲出行独角兽的最强联合,似乎指示了未来移动出行领域的竞争方向,但同时也表达了车企的焦虑与野心。

那么,车企转型为出行服务商,是积极转型还是另有目的?

新能源出行公司成潮流

近几年,无论是车企自建还是外部合作,出行公司几乎全部集中于新能源车型。

除了大众与滴滴以纯电动汽车为中心之外,宝马在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之后,于2018年12月14日正式推出BMW ReachNow,开展高端电动分时租赁和高端网约车业务运营;戴姆勒、宝马两大豪华品牌抱团布局出行服务领域,旗下将涵盖分时租赁、停车、充电等多项业务;吉利布局曹操专车采用吉利新能源车型;长安、一汽和东风汽车共同推出T3科技平台公司提供出行服务,主要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

有分析认为,在政府引导培养市场和真正市场自由竞争的博弈中,自建出行服务公司可以迅速平衡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不足对企业形成的挤压,在实现产品销售获得政府补贴红利的同时,也为未来市场竞争积累起宝贵的出行服务经验和车辆运行数据。

(BMW ReachNow)

在中国市场,车企最紧迫的压力恐怕是新能源车的刚性供给。未来几年,油耗压力持续加大,需要更多的新能源车数量抵充油耗。因此国内发展新能源车的重要功能不是补贴,而是冲抵油耗。

数据显示,在滴滴平台上现已有超过40万辆纯电动车,官方表示"2020年平台将实现100万辆新能源车"。

实际上,新能源车型也的确更适合出行市场。一方面,一、二线城市的出行需求更高,市场更大。对于出行公司来说,在一、二线投放新能源车型,充电设备布局更全面,不用考虑续航;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型不限号,使用成本低。

出行市场的另一个显著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车企摒弃单打独斗,选择抱团取暖。无论是车企还是科技公司,他们也不再梦想着从平台或者科技层面提出一体化解决方案(造车),而是选择建立联盟,在最大化数据优势的前提下,分担投资和技术风险。

“通过与不同的企业合作,整车厂能获取大量消费者数据,通过更详尽的消费者画像,汽车制造商能更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出行场景与行为。鉴于此,他们需要建立联盟,以提供基于消费者地理位置的精准营销以及其他创新服务或产品,拓展自身在出行生态圈内的角色,最终提高收入和利润。”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亚太区绩效提升业务主席曾伟民认为,共享出行领域已进入整合阶段。

出行市场或是最大增长点

对车企来说,出行市场无疑是未来最大的增长点与利润源。

德国贝尔格莱德巴赫汽车管理中心(CAM)认为,自2011年以来,全球汽车制造商经历了汽车历史上最好的几年,17家最主要汽车制造商的利润从2011年的650亿欧元(约合74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060亿欧元(约合1210亿美元)。但未来几年利润和回报将大幅下降,车企利润丰厚的辉煌时代已经结束。

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的挑战首先就是内燃机的逐步退出,电池和电机等并非车企的核心技术,失去发动机等动力系统的利润,电池、电机、电控、传感器等新型核心零部件需要新的技术体系支撑,车企的产业链控制力和利润水平都面临巨大的下降压力。

因此,传统汽车制造商寻找新的盈利出口就变得极为迫切。移动出行行业就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到2030年,美国、欧洲、中国出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1.4万亿美元(2017年为870亿美元)。利润丰厚的出行服务将弥补车辆销售额的下降:到2030年,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22%的收入和30%的利润,而新车销售将带来38%的收入及26%的利润。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将会是全球最大的出行市场,预计在2020年,交易规模接近720亿美元。但目前国内网约车的市场渗透率不足20%,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车企的深层焦虑

“制造厂商要进入网约车。因为未来的汽车行业会发生重大变化。现在的汽车是交通工具,未来的汽车是智能移动生活终端,就像手机一样。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都快没有了,不转型就死了。”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曹操专车董事长刘金良如是说。

刘金良实际上道出了车企在“新四化”浪潮中最深层的焦虑:丧失产业链中的主导权。

而这一恐惧要远远比消纳自家新能源车的需求与在出行市场分蛋糕的野心都要底层和强烈。

互联网IT企业希望把汽车改造成为他们的定制硬件。中国BAT(百度、阿里、腾讯)及美国GAFA(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积极探索图像识别技术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在物流管理商务领域的应用。

甚至他们开始造车。“出行市场正处于动荡、变化的过程中。出行平台要造车、投资新能源汽车。因为车是出行的核心元素,不研究车,想改变未来出行,不可能。”

整车企业当然不希望仅仅作为硬件供应商,而是将移动出行作为一种服务业态,建立新的事业领域。因此全球范围的汽车厂商纷纷提出,要将公司的定位从汽车厂商修改为移动出行公司。

“淘宝连接了所有的商品,百度连接了所有的信息,微信连接了所有的人,滴滴的使命就是连接大家制造出来的所有的车,提高车和整个城市交通的效率。”2016年,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如此说道。

经过商品市场的巨大丰裕与90后消费新生代的崛起,“拥有”变得淡薄,“使用”更加方便和务实,这就催生了以共享为主题的出行市场。

当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使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车企曾紧紧握在手中的主导权开始流失。如何避免成为“为他人做嫁衣”的代工厂?恐怕这是新时代车企们的最大课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2万关注 | 8205作品
+ 关注
让你涨姿势的汽车自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