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比亚迪全新电动平台,又造电池又造车真的有优势吗?

借新能源技术变革实现弯道超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妇孺皆知的国策,许多业内人士则更喜欢蔚来创始人兼CEO李斌的阐述——与其说弯道超车,不如说是换道先跑。政策大潮之下,新旧造车势力可谓百舸争流,而在众多竞争者中,比亚迪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深厚的电池制造背景真的有助于造出更好的纯电动车吗?看过他们最新的e平台,你或许会找到部分答案。

e平台究竟是什么?

从PQxx道MxB,眼看着媒体们写了十几年,相信大家对内燃机车的平台化概念已不陌生。 在电动车中,这种概念没有本质不同。所谓e平台,指的就是比亚迪新一代纯电车型所基于的这套基础技术架构。只不过由于电驱动技术的特性,电动车中最复杂、最重要的是以线缆等为载体传递的电力和信息,而非内燃机车中以齿轮、轴承为载体传递的动能。所以电动车平台具有比内燃机平台更大的灵活性。通过不同动力模块、电池包规格、后悬架形式等等的组合,一套电动平台往往可以覆盖更广的产品线。

哪些车在用?

或许是因为“平台”终究还是一个相对宏观且抽象的概念,所以比亚迪在官方说法中并没有定义哪款车为e平台的首发车,只是强调目前e平台中最标志性的3和1驱动模块以及3合1高压模块立项于2016年,2018年6月搭载整车上市,这显然指的就是唐EV。未来王朝网和e网下的众多纯电车型都可以看作是e平台上的产物。

所谓的33111密码到底什么意思?e平台相比其他电动平台有什么特点?

所谓33111中,第一个3指的是电机、电控和减速器三合一。第二个3指的是高压充配电系统OBC、DC和PDU三合一。仅此两项,就可以比分布式系统节约至少40公斤重量和数十升空间,而另外的三个一分别指代一块高集成的车身控制器,一块DiLink旋转大屏和一块电池包。

从两个3不难看出,e平台的一大特点是就是集成化,而它的另一个特点可以概括为标准化。也就是将大量零部件、接口、技术进行标准化开发,使之能在各级别的纯电动车型上通用,由此带来了规模效益,也令新产品开发速度得以提升,有了规模和效率,成本自然也可以降低。

(高压三合一模块)

(驱动三合一样板)

压缩成本只是为了增加利润吗?

平台化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缩短研发流程,增加不同车型之间的零件共享比例。对于主机厂而言,一来成本更低,二来可以更快开发出系列化产品,布局各个细分市场。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呢?在许多文章的评论中,我时常看到网友对“换壳车”这一概念的吐槽。好像主机厂如果不从零开始开发每一款车,就是为了攫取暴利。那未来e平台产品可能覆盖几万到几十万的价格区间,岂不是很不厚道吗?

事实上,无论对于电动车还是传统内燃机车,这种理解都是非常幼稚的。在我看来,产品的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都是考量一家车企实力的关键。只有成本得到了控制,主机厂才有可能在销售中定出一个“厚道”的价格,或者在相同价格条件下给出更“厚道”的高感知配置。

另一个角度,前文已经介绍过,集成化设计可以减少大量传感器和线路,这也就减少了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所谓不存在的零件才永远不会坏,讲的正是这一道理。与此同时,利用平台模块缩短研发流程,也使主机厂可以在相同时间内做更多优化和验证,从而提高可靠性。

当然,问题也有它的另一面。一旦高度集成的模块中某个部分发生故障,往往很难单独修理,只能整体更换。这无疑会带来更大的维修成本。但这种“少数情况”显然无法阻止电动车各系统走向集成化的趋势。从特斯拉到博世,无不在推行这种路线。

电池制造背景真的能帮比亚迪实现弯道超车吗?

无论“弯道超车”还是“换道先跑”,目前新能源车的竞赛毫无疑问的处在开局阶段,中国车企能否实现超越还远未到见分晓的时候。不过,单从集成化成度这一点上看,比亚迪的e平台已经走在了前面。许多欧洲品牌的相似系统要到2020年、2021年才能陆续装车。除了起步早带来的先发优势之外,另一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上方表格来自麦肯锡在2016年发布的一分研究报告,虽然在时效性上有所滞后,但通过它我们还是能看到各个车企不同的路线选择。雪佛兰Bolt和比亚迪E6处在两个极端,前者所有重要部件全部来自外部采购,后者则全盘独立生产,而其他更多主机厂选择处在两者中间。很显然,比亚迪采用的方式非常便于将各系统进行集成化和标准化。举例而言,如果电动机和减速器来自不同公司,考虑沟通、专利壁垒等等因素,想要设计类似e平台的高压三合一模块就必须耗费更多时间和成本。

能够从电芯到整车“大包大揽”,与比亚迪身后的电池生产商背景分不开。此外,比亚迪也兴建了规模巨大的电机生产厂。由于电机线圈几乎无法人工生产,必须依赖大量自动化机械,所以这些都是规模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在去年电芯原材料金属价格产生波动之后,比亚迪甚至在开采业进行了一些相关布局。

这正是比亚迪能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先机的一个基础优势。对于电动汽车这样仍处在日新月异阶段的技术,垂直一体化显然比专业分工更容易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同样的故事在内燃机车领域也曾上演过,德尔福、ZF等等当今巨头级零部件供应商在早期都有着非常清晰的主机厂背景,而在行业方向逐渐清晰成熟之后,这些公司纷纷逐渐脱离出来成为零配件供应商,为全行业提供服务。比亚迪宣布将e平台向业内开放共享,恐怕很大程度上就是着眼未来的考虑。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万关注 | 7453作品
+ 关注
好看专业的汽车原创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