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购车观”
关注微信公众号“八卦聊车”,每周二、五晚9点,首发更新 关注微信公众号“八卦聊车”,每周二、五晚9点,首发更新



——老三样 VS 新三样——



一提到国人的买车观,总会先到“两厢车没屁股,不算汽车”,“后排空间要够大,必须得加长”,“车子要大,坐人要多”,然而随着我们对汽车的认识逐年提升,这老三样已经逐步被替换为新三样,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人“中招”吧?



——买车就是买坦克——



我的历史不太好,印象中抗日也好、内战也罢,海陆空三军中,我方陆军最强。饶是如此,在军事装备上也不及对方。建国后,大力发展军事力量,陆战的坦克成了坚硬的代表,转眼间几十年过去,现如今仍有不少人把看起来方方正正的车成为小坦克,可见我们是多没有安全感的一群人。


坦克的特点就是钢板厚,而非灵活性,这就意味着基因上就注定了被动安全要高于主动安全。说白了意思就是反正我也躲不开,那我就增加我的抗击打能力,躲不了我就能扛揍呗。放到战场上,这无可厚非,但把这思路挪到我们道路驾驶上来说,恐怕就不太合适了。





设想一下,前面的车突然急刹车,我方车辆紧随其后,放弃抵抗(刹车),硬是凭借着钢板厚,直接向前撞去?又或者,眼看前方一个障碍物,不考虑躲闪过去,而是依靠自己厚重的钢板,迎面撞上?撞完之后下车拍照,然后发朋友圈得瑟一下自己的车多结实,仿佛这车要是能在海上航行,把航空母舰撞个洞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等一下,我们在路上作为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理念,不是主动安全优先么?难道不是应该凭借车辆的主动安全设备和娴熟的驾驶技术,及时的躲避障碍,避免事故的发生么?怎么跳过了主动安全,直接比拼上被动安全了?难道我们还活在冷兵器时代?何况冷兵器时代也不是一味的用盾牌抵挡,躲闪同样很重要。与其配备最强的茅和最强的盾,不如选择“凌波微步”。更何况所谓的钢板薄厚与安全性并没有必然关系,不然全球那么多安全评测机构的工作太轻松了,一把尺子就搞定了,只负责测量各个车辆的钢板厚度,安全级别一测便知。







随着材料学和结构学的进步,科学家们早就知道了钢板作为车辆的蒙皮,并不能在碰撞中起到保护安全的决定性作用。相反,结构设计的是否科学,才是被动安全的精髓所在。盖房子都知道四梁八柱的重要性,修桥也知道桥墩的设计要合理,怎么我们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在汽车方面就都找不到了?





凭着用手指头按压汽车钢板能否按出坑来判断一辆车是否安全的行为,和相信无根之水(雨水)能治病一样的滑稽。


到底是车重要,还是人重要?发生碰撞事故后,车外的行人也好,车里的乘坐者也罢,他们的安全和车辆受损程度相比,谁更重要呢?相信大家都会回答人更重要。但是买车时,除了钢板厚度之外,你是否考虑过发生碰撞后,气囊能否顺利弹出?发动机下沉技术是否可以为腿部保留足够的空间?A柱B柱的变形是否会影响车门打开,耽误救援时机?又或者,你是否考虑过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你的车会为行人弹出一个安全气囊么?厚重的钢板、后加装的牛头杠,甚至是保险杠后面是否有人腿收割机?


下次再用手按钢板来判断车辆安全与否的时候,想想下面这几张照片吧。









——买车就是买高楼大厦——



上帝视角之所以被大家喜爱,就是因为信息足够透明。能看到一切,也能看穿一切。坐在高大的车里,也能给人这种假象。高人一等的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车小,说的恐怕就是这种感觉了。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站的高看得远。的确,坐姿高当然可以早人一步了解前面的路况。不过呢,我们中国还有句古话,叫灯下黑。坐姿过高,意味着你很难准确判断你前后左右车辆的位置。


模拟一下,我们坐在双层巴士第二层的第一排,你现在如何判断你与你前车的距离?你的左右两侧有车么?他们离你多远?当然,路上不会有那么极端的高度差,不过就算是没改装的普通车,也足以造成这种视线盲区。





视线好坏和坐姿高低没有绝对关系。开车上路,事物都是由远及近的。常说司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开车上路的时候,能像一台雷达一样,随时掌握你周围360度一切物体和你的距离么?





除了广度之外,你能看到前方多远的距离,也意味着你对于路况的把握能力。为什么有的司机能提前30米就发现前方有事故,从而提前变换车道?如果只关注自己车前面的一辆车,而不能至少观察到前方3、4辆车的行驶状态的话,建议您还是把眼光放长远些吧。


除了高 ,还有大。


国人是真的穷,也是真的怕,我们真的穷怕了。任何资源,不管是否需要,都要抢。排队要抢,买东西要抢,吃饭要抢,在路上开车也要抢,甚至买车也要抢。一年365天,其中只有15天是4、5个人一起出游,剩下的日子都是一个人每天往返50公里的上下班,这样的情况,首选就是一个5座甚至7座的SUV,至少也得是MPV。能买SUV坚决不买MPV,能买MPV,坚决不买轿车,能买三厢车坚决不买两厢车。仿佛车的价值只体现在其投影面积和内部空间上。不管是否好停车,也不管在路上开着是否方便,反正车大了z空间大了,资源抢到了,安全感也就抢到了。



——买车就是买面子——



不可否认,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车进入中国确实要比其他品牌早一些,由此给老一辈人带来的印象是德国货可靠的印象极为深刻。然而随着我们开过的车、做过的车、甚至是修过的车越来越多,对车的认知也在逐步加深,各个车系各自的特点也被大家逐渐的接受。另一方面,全球车企大融合的环境下,跨品牌甚至是跨国籍合作的车企已不再是少数。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国籍或者品牌来判断一辆车的特点,早已不再是“铁口直断”。当然不同品牌乃至不同国家设计生产的汽车还会保留一些自己骨子里的基因,但旗帜早已不在那么鲜明。


在今天,悬挂美国品牌的汽车,可能是在欧洲设计研发、悬挂德国品牌的汽车,可能浑身日本零件、而日本品牌的汽车,在耐用度和底盘调教上的功力,可能不输给德国汽车工业的百年积淀。而国产自主品牌的汽车,身上可能有德国的基因、日本的零件、美国的设计、中国的制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谁更“高级”,谁更“爱国”,真的那么容易比较么?与其关注国籍和品牌,不如更多的关注一下具体的这辆车,产品力如何吧。


说道产品力,在很多人看来,产品力包括内饰、产品力包括配置、产品力包括外观,也可以包括品牌,甚至直接说,产品力等于面子。但很少会有人在意动力输出曲线、变速箱的标定、底盘的调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开过的车太少了,大多数人还没有能力评价一款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是否“深得朕心”。而大屏幕、语音助理、真皮座椅、桃木内饰、大天窗、自适应巡航,等等这些东西不仅买车的人自己肉眼可见,触手可及,旁人看在眼里,也多半会“暗挑大指”。


越来越多的不论国籍的车企开始投国人所好,一个个中国特供版、加长版,是在彰显我们国人购车观的与众不同?还是在暴露我们的无知?那些车企把加长版从中国特有变为了世界车型,该说是全球汽车市场的可悲呢,还是国人的骄傲呢?究竟是车企看不起我们国人?还是我们国人教育了外国车企?


30年前,我第一次在小学里接触上电脑课的时候,还需要穿鞋套。那个时候,噪音的大小,就是我判断一款电脑高级与否的唯一标准。后来知道了CPU、内存、硬盘,直到有一天摆脱了DOS,在Windows下借助Direct3D体验3D游戏时,又知道了显卡的重要。从当年56K猫特有的拨号声到今天的5G,仿佛都是一转眼的事儿。今天,一条皮尺可以救活一个车企,也许明天,手执皮尺的,以换作他人。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新鲜趣闻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776关注 | 86作品
+ 关注
“八卦聊车”,有态度、不平庸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