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百年奔驰亟需做些什么?



导读:繁荣的背后,处处充满危机。

过去5年来,在中国,奔驰是最成功的外资汽车品牌——产品线越来越丰富、品牌力再回巅峰;销量业绩随之快速增长,营收利润保持着数以“亿欧元”计的攀升速度;经销商甚至还能“加价”卖车,利星行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中国前三大经销商集团(单品牌);因中国业绩太好,奔驰中国老大还被派往美国,力挽狂澜……

然而,繁荣的背后,处处充满危机。即便是奔驰这种百年的强势德国品牌,也难以幸免。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发生的事情,则给奔驰敲响警钟——本以为“断裂门”成功躲过“3·15”,却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借税费之名,行官降之实;然而,这被奔驰女车主坐在发动机盖上维权事件发酵,打乱了节奏。

今年前四个月,奔驰豪华品牌销量第一的宝座,被宝马“笑纳”;奔驰公布一季度财报因中国营收净利润“双降”;如今,一日内奔驰被动地召回超过60万辆汽车(这相当于其去年在中国的销量)。


接连在中国“跌倒”后,奔驰该做些什么。改变态度?响应迅速?加强沟通?增大优惠?……

可能都不是!笔者认为,奔驰应该做的,一是亟待加强产品品质,二是控制对成本压榨和攫取利润的过度欲望!

之所以这样讲,我们先来回顾一些事件。5月27日,奔驰女车主坐发动机盖维权一事有了实质性调查处理结果,涉事奔驰汽车经销商(西安利之星)被处以100万元罚款。西安市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调查认为:西安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存在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夸大、隐瞒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的两项违法行为,被依法处以合计一百万元罚款。



在此之前,奔驰发布了“服务公约”,以两个“绝不”向中国消费者表明态度,希望能够亡羊补牢,挽回中国消费者对其品牌产生的质疑。但是,企业不是本就应该不“捆绑销售、强制消费”,不“使用假件、以次充好”吗?对于异常严谨的德国品牌和其经销商,这难道不是最起码的“底线”?

同样还是5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因产品有缺陷,存在安全隐患,奔驰汽车被动在中国发起大规模召回,两起召回分别涉及29.97万辆、27.17万辆和4.49万辆,总计61.63万辆。

引人注意的是,这些召回均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展开缺陷调查和评估,最终由总局通知生产者(奔驰)召回,而非奔驰主动采取行动。5月24日,奔驰还发起了两次召回。



值得注意的是,车主维权和奔驰这次大规模产品缺陷召回虽然看似两件独立的事情,但仔细分析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法定鉴定机构鉴定:奔驰女车主维权车辆发动机缸体右侧因破损并漏油。该车发动机在装配过程中将机油防溅板固定螺栓遗落在发动机内,发动机高速运转过程中,其第二缸连杆大头撞击该遗落的螺栓,使该螺栓击破缸体。该车发动机无更换、维修历史。该车发动机存在装配质量缺陷,属于产品质量问题。

同样,超过57万辆奔驰E级车和C级车召回,是由于去年开始被曝出的“断裂门”所致,属于产品质量问题;另外4.49万辆进口和国产E级车则是因轮胎问题。从总局公布信息分析,如果没有启动相关调查,奔驰这次超过60万辆汽车的召回可能遥遥无期。


当然,召回这一行为,笔者是鼓励的,因为这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今年以来,奔驰已经发起了7次产品召回,对于一个以品质和可靠性为生命的豪华品牌而言,这似乎又并不正常。

所以,笔者认为奔驰应该在中国掀起一场品质提升的风暴,中国消费者虽然好面子,但不都是傻子。

即便产品非常豪华舒适、NVH能做到无出其右,可是当产品质量频繁出现问题时,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维权事件后,奔驰被宝马逆转难道是因为女车主遭到不公平待遇?不是,是因为消费者担忧奔驰汽车产品品质有问题。


螺栓落在发动机内,可能说明奔驰要从制造流程等方面自我反省;那么大规模“断裂门”的出现,则不仅仅是产品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企业战略和公司经营层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北京汽车公布的财报数据,2018年北京奔驰毛利达到405亿元,毛利率达29.9%,单车毛利为8.35万元;而北京汽车整体毛利仅为370亿元。这意味着,北京汽车对奔驰的盈利能力非常渴望。



作为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集团与北京汽车一样,因为“排放门”丑闻导致的额外支出和被迫向电动化转型投入的巨资,也需要在其最大市场对成本进行“压榨”,来攫取更多利润。

有分析认为,奔驰此次召回的57万辆可能涉及“前减震器断裂”的车型,可能就是因为设计时控制成本所致,否则奔驰的方案也不会更换加强组件。如今来看,这明显得不偿失。

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发生微妙变化之际,奔驰若想继续在消费者心目中保持No.1的位置,那么就要从最近摔倒的地方爬起来,而不是再跌倒一次。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3万关注 | 3198作品
+ 关注
汽车K线编辑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