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慌了”?豪掷百亿探至山海,宁德时代花心了

时代向前,车市“失速”,曾经孕育一众豪强的沃土已然遍地荆棘。环境严酷,厮杀四起,存在于其中的头部势力更深知弱肉强食的道理。从坐观潮变到全民皆兵,从有恃无恐到躁动难耐,黄金时代里原地起舞的汽车巨擘们将在考验面前做何选择?汽车头条APP独家策划系列稿件——《大象慌了?》 之稿件二。

正如这篇文章的导语一般,人们常常喜欢用“时代”一词作为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前提。“时代”往往更能营造出恢弘浩大的气势,宁德时代就曾践行这一词汇的寓意,在过去一年中成就了罕见的独角兽样本。

动力电池市场潜力无限,似乎一直在乖巧等待宁德时代坐收渔翁之利,但耐不住“寂寞”的宁德时代却频频各处“撒网”预谋开疆拓土。是欲望膨胀还是信心不足?宁德时代怎么了?

千亿市值的欢歌唱不出无限“钱景”

宁德时代的确曾成就了一个“短暂”的时代。这家以动力电池系统为招牌的民营企业,从2017年11月3日申报IPO材料仅用24天就“闪电”过会开始被行业内熟知。2018年6月11日,宁德时代正式登陆创业板,48小时之内连续两次涨停,总市值从开盘当日的786.4亿元又增近百亿。

当时曾有相关机构预测,2018年宁德时代总市值将达2015亿元。热潮涌起,众多对动力电池有着大量需求的主机厂将宁德时代拥至神坛。然而,从去年6月份到今年6月份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看似风声犹在的宁德时代,却在近期屡次心起波澜。

6月12日,宁德时代将触角下探至“两轮”出行领域,与哈啰出行、蚂蚁金服宣布共同出资10亿人民币成立合资公司,推出定位两轮电动车基础能源网络的“哈啰换电服务”。

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及此次合作项目,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这样解释:“宁德时代将凭借全球领先的锂电技术为两轮基础能源网络提供一流的电动化解决方案,共创智慧出行新模式。”

最显而易见的是,宁德时代难再“安于守己”,从“四轮”业务到“两轮”业务,它的触角正妄图探至山海。

就在与哈罗出行与蚂蚁金服成立合资公司的五天后,宁德时代又豪掷百亿砸向电动船舶市场。据悉,来自国家部委、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共130余位领导专家齐聚福建宁德,围绕电动船舶的相关话题进行研讨。宁德时代当时便与多方签署了合作意向协议。 

要知道,宁德时代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在上市前的三年中,宁德时代在技术研发上先后投入29.65亿元,即便在最辉煌的那段时间,曾毓群仍不忘初心秉承一个原则:“我的工作重心第一是技术,第二还是技术,第三还是技术”。  

从痴迷技术到醉心于四处撒网,原来本本分分做研发的宁德时代,如今也学会了如何讲生态故事。所谓居安思危,难道宁德时代一语成谶?

回望一年前,宁德时代高调入场,飙升的股价令其成为为数不多的股市黑马。一年后宁德时代风向陡转,从3月4日95.16/股的巅峰一刻到6月11日迅速跌至64.00/股,截至发稿前,宁德时代总市值为1529.49亿,与此前2000亿市值的预测相差甚远。

或许正是这趟过山车令宁德时代实实在在感受了一把“俯冲”的刺激,才令其在“to be or not to be”这终极一问中选择了前者。而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显然是压力所致,但宁德时代的压力仅仅来自于股价吗?

脱离“躺赢”时代,独角兽失速背后的隐忧

不可否认,宁德时代的“起势”恰恰是因为善于“借势”。彼时,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风口盛。政策使然,为保护中国电池品牌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国家曾明令将外资电池品牌排除在补贴项目之外,在这片舒适区内宁德时代抓住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宁德时代以6.5GWh的装机量,独揽了近42%的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远高于比亚迪的21.4%。在去年6月20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中,宁德时代再次高居第一批企业目录榜首。加之在动力电池研发方面的领先技术与日益积累的口碑,对各家车企形成了无比强大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也深谙1加n等于无穷大的延伸法则,它不仅进入了宝马、奔驰、大众等国际一流整车企业的供应体系、还与国内品牌中的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吉利集团、等行业内整车龙头企业保持长期战略合作。所谓时势造英雄,这家被称为超级独角兽的新创企业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以说,宁德时代曾度过一段极其自在的“躺赢”时光,但新能源市场飘忽不定的风向,却吹来了不甚平静的信号。就在宁德时代登陆创业板的第二天,新能源汽车财补新政正式实施,其中纯电动车续航150-300公里车型补贴分别下调约20%-50%不等,在即将到来的6月25日,众车企也将迎来最新补贴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天“缓冲期”。

纵观整个汽车市场,宁德时代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在国家放开外资股比政策颁布之后,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也逐渐打开大门迎接外来者,毋庸置疑,以LG化学、SK、三星SDI、松下电器等为首的日韩电池企业很快卷土重来。

对于宁德时代而言,相较于补贴退坡,外资势力的“侵袭”恐怕是更为令人焦虑的。从可查阅的资料得知,日本松下位于中国大连的“新能源专用方形锂电池工厂”已经开始生产供货;LG化学早已在中国南京建立了动力电池工厂;三星SDI位于中国西安的工厂也已经开始投产。劲敌当前,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局面或将分崩离析。

事实上,宁德时代内部也早已初现“产能不足”的弊端,面对焦急等待的新能源车企,宁德时代无法完全满足市场潜在需求。形势紧迫,对于车企而言,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伺机另寻出路。

譬如曾与宁德时代组建合资公司的吉利汽车便做好了两手打算。6月12日,由吉利汽车控股99%的子公司上海华普国润将与LG化学成立合资公司,力图实现吉利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核心部件的稳定供应,助推吉利新能源汽车事业发展。

为了将命运更好的掌握在自己手中,除了与电池企业合资建工厂,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汽车厂商开始选择自建电池工厂。例如今年5月份,大众宣布将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建立电池生产工厂,并为此批准约10亿欧元的投资。

除此之外,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罗焕塔也从数据层面进行了分析:“目前中国的自主品牌里面有80%的企业有跟电池厂合资的想法,或者说正在实施。”

在外界看来,眼下还在消化内部订单的宁德时代尚能维持市场地位,但“失速”的宁德时代背后却尽是隐忧。此前,宁德时代曾依靠技术储备一家独大,然而持续动荡的市场环境却对其提出了更为严酷的考验。

补贴退坡、产能不足、外力冲击,面对这些已经到来的和潜在的威胁,宁德时代频频开辟新生态或许正是防患于未然的应激性举措。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仍是电池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引人思索的是,这只独角兽将如何维持自身战略定力,突围下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0.5万关注 | 1.4万作品
+ 关注
移动互联汽车类垂直内容资讯网站,结合智能搜索、兴趣推荐、内容聚合等技术,为用户打造和提供全面、准确汽车资讯的内容平台。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