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向中国车企提供燃料电池关键部件:把蛋糕做大才能吃饱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插电混动汽车,以蓄电池为动力输出的方式可谓是一枝独秀。由此衍生出来的电池供应商、三电系统供应商等等零部件厂商也层出不穷。不过,在今年4月份丰田宣布开放混动技术专利后,似乎为新能源汽车的玩儿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仅主动向汽车工业相对较薄弱的国家主动抛出橄榄枝,甚至连一些德国车企也开始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现在,丰田已经开始着手让自己手中的技术“变现”了。丰田汽车日前宣布,公司将向中国一汽集团、苏州金龙提供氢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丰田愿意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的普及。丰田这一举措无疑是表现了其作为一家世界级车企的气度,但细细想来,丰田不仅让其燃料电池技术以“现货”的方式盈利,而且这似乎是一步更有深远意义的棋。

丰田的扩大开放,既避免了技术“胎死腹中”,又能带动一部分车企共同把蛋糕做大。

尽管有人认为新能源其实不是消费者的需求,而是政策的需求。但目前的形式却是:全世界的政策对新能源都有需求。这样一来,新能源便能直接跳出“需求供应”的关系,不管汽车厂商和消费者愿不愿意,未来只允许新能源汽车的存在。

在全球各个车企都看清楚这一现实情况后,也就不得不将自身发展的重点往新能源方面转移。那么问题来了,太阳能、蓄电池、燃料电池、新型燃料等等,都包括在新能源的范围内,到底哪一个更适合长远的发展呢?就目前而言,因为太阳能的转换效率过低、新型燃料依然有较大的碳排放量、丰田之前对燃料电池的技术封锁太严,大家都转投了蓄电池,或许这可以被看成是大伙对丰田的一种“孤立”,所以大多数厂商都比较偏向于蓄电池这一块。

于丰田而言,因为自己掌握的东西实在不少,不得不硬着头皮搞燃料电池。渐渐地,丰田发现燃料电池的确是太烧钱了,而且还只有自己一家在搞,实在是有些“高处不胜寒”了。要想实现让燃料电池成为主流的梦想,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降低技术成本;二是增加燃料电池的使用率。于是,丰田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放相关专利。

其实,开放专利还不够,丰田要做的是把之前站在纯电动队伍的一些成员拉回来。因此,丰田不得不主动示好,甚至连七老八十的丰田章男社长都亲自来中国走了一遭。而这次,丰田将直接为中国汽车厂商提供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目的有三:一是显示出丰田对中国车企的诚意;二是让更多的中国车企站到燃料电池的队伍当中来;最后才是让技术变成“现货”卖钱。

丰田在本身只能一个人玩儿燃料电池的被动局势下,突然主动开放专利做了一个大好人。让燃料电池这一方向有了更多的参与者,从而将本身小不伶仃的蛋糕逐渐做大,后又能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大口大口享受这块蛋糕。不得不说,丰田的这一举措是何等聪明。

丰田今天的主动示好,不仅想靠技术挣钱,而且是为了成为未来的行业巨头。中国车企必须报以学习的态度,且不应放松防备心理。

在丰田的三个目的当中,丰田最看重的其实是让更多的车企加入到燃料电池这个队伍中来。中国有句老话:朋友多了路好走。笔者以为,丰田的开放,不仅是要和各个车企建立起单纯的金钱关系,更重要的是让这些车企对其产生依赖性。这是笔者最担心的,也是各个车企最应该引起重视的。

大家试想一下,当一大部分厂商都因为它会供应的核心部件而忽视了技术储备,且这家“供应商”的真实身份其实是“车企”,这时候会发生什么?四个字:它说了算!举个例子,不少消费者(甚至销售顾问)都把汽车的电子稳定系统称作“ESP”,其实只有博世的电子稳定系统才被称作ESP,而因厂商不同也有“ESC”、“DSC”等不同叫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博世是第一个将电子稳定系统量产化且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厂商。

当厂商有了自己说了算的主动权后,便有了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行业标准自然是难以改变,但丰田可以根据自己所制定的标准来制定灵活的产品方案,到那个时候,说“没有燃料电池车比丰田牛”是毫不夸张的。就像俄罗斯的军事专家曾经的蔑视一样:即便是把苏35拆了,中国也无法仿制苏35。所以,笔者最担心的还是“饭来张口”的供求关系,如果没有技术储备永远都会处于被动。

写在最后

在作为带头大哥的整个过程中,丰田其实在下一盘大得可以吞下大半个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棋。中国车企不应该停留于简单的供求关系上,一定得报以学习的态度,防备的心理,积极做到自身的技术储备。这都是有历史教训摆在那里的,各个车企必须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国凭啥大肆打压华为?而华为在被切断供应链后为何依然能屹立不倒?靠的就是有“核心技术”作为坚强的后盾。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2万关注 | 4024作品
+ 关注
汽车行业评论员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