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推荐“你们”瞧不起的特供车

我知道这是一个引战的敏感标题,但是开喷之前,至少先把这篇文章看完。

中国车市的冬天比预料的来得更早一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2018年突然遭遇了寒冬。

12月份,部分车企为了保证2019年的正常发展(尤其是维稳经销商的信心),有意控制2018年下半年的批发量。

所以车市的整体批发量跌幅进一步扩大,达到13%,用六连跌为2018年画上句号。

不少人在去年年初提出的两大猜想也成为泡影。一是市场实现3%的微增,二是SUV的份额首度超过轿车。

结果是,2018年的销量同比下滑4%,最终成绩为2184万辆。SUV的份额增长0.5%,达到43.0%;轿车则是增长0.7%,达到49.8%,仍然有惊无险地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车市下行的大环境下,SUV和MPV遇冷,一系列轿车却逆行而上,基本是卖得好的越好,卖得差的越差。

仔细观察了2018年的轿车销量排行榜(数据来源于盖世汽车网),和SUV中自主、合资五五对半的情况不同,这边仍然是合资当道。

前20名中,自主品牌只有 吉利帝豪一款车入围,以24.69万辆的成绩排在第9位。

在前10名的榜单中,剩下的9款车竟然有7款“叫座不叫好”的特供车,分别是朗逸、捷达、桑塔纳、英朗、科沃兹和宝来。

这也是中国车市的奇怪现象:特供车在网上遭到多大的质疑,在线下就受到多大的追捧,好像上网的和不上网的完全是两批人。

什么是特供车

“特供车”可以直接粗暴地反应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三观。

特供车,顾名思义是专门为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打造,最符合当地的消费需求。

不止是中国,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情况,比如印度有本田Amaze,巴西有大众Virtus,欧洲还有福特Ka。

▲福特Ka

不少人觉得这是车企忽悠,一直用区别对待、老旧的技术应付不懂车的国人,中国简直是各种类型特供车的孵化地。

最初级的是配置区别,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国家的消费者都有自己的嗜好。

日本人对绒布座椅和蕾丝座套情有独钟,欧洲人不会拒绝织布座椅和柴油机,而真皮和天窗才是国人的真爱。

即使买不起高配置,也要后期加装,某宝还有月销近千的天窗贴膜,这一切只是为了看上去贵一点。

另外还有“减配/简配”的问题,常见于18万元以下的两厢车,当然也有豪华品牌这样做。

中国并不是讲究“小而美”的国家,而是追求一分钱有三分货的样子。

擅长造小车、乐意开小车的欧洲人,却愿意在一辆小小的Polo上面堆砌配置,诸如后独立悬挂、定速巡航和抬头显示等等,当然这也意味着价格的大幅提高。

但是现在的中国,少有人愿意用10几万的价格,买一辆看着不大气的两厢车。

所以国产后,因地制宜地取消了一大堆配置,不仅没有引起大家的不满,反而有利于销量的增长。

羊毛是出在羊身上的,这句话一点不假。

表面是价格的下降,消费者喜大普奔,其实看得见的是配置的缩水,看不见的是铝材变钢板,零部件质量的下滑。

相比这两类小儿科,最经典和常见的是拉长。

一款面对主流市场的车型想要走量,不管是轿车还是SUV,一定要拉长、加个“L”,为后排提供充裕的腿部空间。

自从大众和奥迪开创加长的先河后,收获市场的强烈反响,合资家用、豪华品牌纷纷在原来的基础上拉长轴距。

虽然拉长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和财力,重新做一番研发和改进,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此有车企干脆在开发初期,就针对地研发出加长版。

另一种屡见不鲜的,也是第一次出现“特供车”的说法,即使用老旧的平台。

最有名的无疑是PQ34平台的朗逸,还有PQ25平台的捷达和桑塔纳,这两个平台在海外退役后,依然在中国发光发热了10年。

即便是老掉牙的技术,并不妨碍这三款车在轿车的销量排行榜中牢牢占有一席。

眼看大众取得优异的成绩,引得其他车企心痒手痒,于是开始效仿。

现代同样是“N代同堂”的好手,仅仅改了老车的外观和内饰,就作为新一代车型,机械层面并没有多余的改动。

更有甚者,本田为了充分迎合国人对SUV的喜好,基于九代雅阁的平台,魔改出后排巨大无比的冠道和U-RV,而不是引进同为中大型SUV的Pilot。

其实发展至今天的特供车,不能用一棍子全部否定,只能用辨证的眼光看待。

最好的例子依然是新一代朗逸和宝来,这并不是常规认知中毫无诚意的特供车,却是和海外的捷达——速腾一样是最新的MQB平台。

开起来既有“德味”的高级感,也有多数人需要的舒适。

反过来想,车企研究消费者,让人在市面上买得到自己想要的车,不是一种幸福吗?

特供车是多数人用车的最优解

其实有时候,不妨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上帝视角,就会发现特供车叫座的根本原因。

汽车是大物件,是用真金白银买回来的,本来要经过深思熟虑。

事实是大部分人没有了解汽车的兴趣,更多是通过口口相传或者局限的汽车认知,最后买一辆大品牌、好口碑、自己喜欢的车型。

至于我们整天在网上讨论的操控,以及所谓的三大件匹配,在真正买车的消费者眼中,可能不在意、看不到或者根本没概念。

相反,特供车的每一项优点对应着消费者的需求。

他们不懂车,把汽车当作单纯的交通工具。

首先是空间充足,然后在每天使用的过程中,不出任何大毛病,即使出现了,最好是到哪都可以修,价格也不要太贵,这样就是一款好车。

老平台确实是没有任何新科技和技术,优点则是技术成熟,机械品质过硬,不容易出问题,价格也有巨大的优势,何况还有一个大Logo,性价比不低。

或许特供车在我们看来,走量型号的动力孱弱,变速箱的反应不快,开起来平淡如水、没劲。

但是对于一款地地道道的家用工具车来说,这有关系吗?有影响吗?

消费者只想要一个好用、能用、有面的工具,特供车正好全都有。所以特供车不管被骂得多惨,单月销量照样是破一万、两万的。

说实话,大家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意思,只会对着朗逸车主一顿狂喷。

你却不知道网线那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家里的具体情况是怎样,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妄下断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好比你7岁入学,一直读到大学,身边同龄人全部上过学,感觉中国早就普及了教育,大学生一抓一大把。

其实在中国,依然在世的,接受过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群体只有8000万人,6%还不到。

中国仍然有大多数人不会使用搜索引擎,或者只看到筛选后的信息,更不会独立思考,不然也不会有权健和无限极的存在。

另外,钱包也不鼓,仅仅是想要一辆可以风里来雨里去、可靠的汽车罢了。

如果跟外国的节奏,每次不到10年同步更新一款车,这还赚不到多少钱,就必须换掉整个平台的生产线。

结果是成本和价格的上升,消费者也无法花10万元买三厢合资车。

这也是别人寻求买车意见,如果不追求驾驶层面,仅仅要求实用和大空间,我确实会推荐特供车。

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大品牌的特供车不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而且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坚信买对了特供车(并不知道是特供),以后也会向身边人介绍。

特供车在网络世界中,是处于鄙视链的底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谁也不可否认,特供车是解决多数人用车问题的最优解。

-----------------------------------------------------------

已经有数十万爱车的伙伴集聚在此想懂车就加入我们吧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车辙(直接输入车辙或长按复制微信号cartracks)等你!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海选导购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2万关注 | 2528作品
+ 关注
如果你喜欢汽车,也爱旅行,那我们就是朋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34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