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锐评丨时代杀死了甲壳虫

每一款车型,都有它的宿命。近日,大众公司终止了小型车“ 甲壳虫(Beetle)”的生产。停产当天,甲壳虫全球唯一的生产基地、墨西哥中部的Puebla工厂举行了纪念仪式,员工们穿着用西班牙语写着“谢谢,甲壳虫”的T恤向甲壳虫告别。也许看上去有些惋惜,但甲壳虫的离去并不意外——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一辆甲壳虫。

把时光倒回甲壳虫诞生的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德国领导人为了兑现竞选承诺,希望费迪南德·波尔舍(保时捷创始人)研发出一辆普通德国人都能买得起的国民车。1938年,最高时速100km/h,百公里油耗不超过7L的小轿车“甲壳虫”问世。1939年,第一批甲壳虫下线上市后,以不超过1000马克的价格深得德国民众喜爱。也就是说,甲壳虫最初的定位,是一台价格低廉、省油好开的家用轿车,和后来的高端定位没有任何关系。

时代给了甲壳虫发展的机会。低廉的售价让二战后的甲壳虫在欧洲市场不断热销,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军美国市场后,甲壳虫正好迎来了美国的“嬉皮士时代”。追求个性、主张叛逆的美国年轻人选择了甲壳虫作为自己的符号。

统计显示,1972年,甲壳虫在全球卖了超过1500万台,销量甚至超过了福特T型车。1981年,甲壳虫累计销量达到2000万辆。这对单一车型来说,几乎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奇迹。

在巨大的销量面前,甲壳虫“变了”。1994年,甲壳虫二代问世。但正式从这一代开始,甲壳虫放弃了“国民小车”的身份,售价几乎两倍的它,开始摇身一变,定位于“个性豪华小车”。从这一刻开始,甲壳虫就注定只能成为小众人群的选择,再也没有昔日的荣光。1981年—2019年,甲壳虫累计只销售了400万辆左右。

在国内市场,甲壳虫的销量表现也差强人意。统计显示,2018年,甲壳虫在华共售出5670辆,每个月只能卖出400多辆新车。这也可以证明,至少在中国市场,甲壳虫已经没剩多少吸引力。

甲壳虫的死亡,首先是价格定位已经和这个时代脱节。目前,国内在售的甲壳虫是2018款车型,包括1.2T和1.4T两种动力,官方的指导价在17.88万——24.98万之间。这样的售价,肯定会让某些人闭口不再提情怀。作为一辆小型车,售价却和雅阁、思域等B级车的价格差不多,如何能够吸引客户的关注?

其次,在产品力方面,甲壳虫也不具备竞争力。如果谈省油,但它的空间又过小,没有飞度那样有竞争力;如果谈动力,小排量的发动机也无法为车主提供更多的驾驶乐趣。单纯作为代步车,除了稍显另类的颜值,甲壳虫实在无法和性价比扯上关系。汽车工业的进步,有太多竞争力十足的车型出现,让甲壳虫相形见绌。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大空间、长轴距的汽车才符合主流人群的审美,显然甲壳虫并不属于此类。

实际上,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甲壳虫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大众之所以在90年代之后还保留甲壳虫,其实是因为它肩负了特殊的使命。近年来,欧美国家对于汽车企业的排放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为了满足各国的排放法规,大众、宝马这样的汽车巨头在生产大排量、高售价的豪车时,也需要搭配生产小排量的车型,来平均企业的排放量。宝马的MINI、奔驰的smart,其肩负的使命和定位与甲壳虫并无二致。但如今,汽车新四化的大潮愈演愈烈,电动汽车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零排放的纯电动车自然可以替代甲壳虫的作用。可以说,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电动化的时代趋势,杀死了甲壳虫,还有smart这样长期亏损的小型车。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甲壳虫见证了大众汽车80多年的变迁,见证了二战后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能源时代,最终剩下的只有情怀。但世界潮流,浩浩汤汤,今天的甲壳虫之于大众品牌,已经如同鸡肋,其最终停产也就成为必然。

当然,甲壳虫原本可以不必停产,一如长期亏损的smart,最终依然还是找到了吉利汽车这样的接盘侠。未来,smart将会以高端纯电动微型车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继续奔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但显然,甲壳虫没有这样的好运气,或者说,大众手里可以打的牌远比奔驰要更多。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辆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小车,甲壳虫的确已经到了离别的时候。对此,我们不需要有过多遗憾。毕竟,不能与时俱进的产品,对于今天的消费者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甲壳虫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4万关注 | 1.2万作品
+ 关注
木仓科技旗下汽车媒体资讯中心,将为车友提供真实、中立、客观的试驾体验、专业评测以及更有价值的新车导购信息。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