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千人保有量不足美国1/5,为何中国汽车就卖不动了呢?

文| 腾小涛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 ●


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亿辆,其中汽车2.5亿辆,私家车1.98亿辆。按照2018年年底我国13.9538亿人口计算,中国私家车千人保有量为141.9辆。也就是说,每1000个中国人,平均拥有141.9辆车。

这个数字看起来还可以,如果按照中国4.3亿个家庭(2014年底数据)计算,约有46%的家庭拥有私家车。不过,如果从千人保有量来看,这个数字甚至还赶不上墨西哥——墨西哥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也有240辆。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街拍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更甚,他们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私家车,甚至好几辆。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为800,5个人中有4个人有车;日本千人汽车保有量为600,同样处于非常高的水平。这样算下来,中国私家车的千人保有量不足美国的1/5,不足日本的1/4。

从千人汽车保有量数据来看,我国的汽车市场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不过奇怪的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居然进入了车市寒冬,汽车销量的高增长戛然而止。而进入2019年,寒冷依旧。

2018年全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和2.8%,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52.9万辆和23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2%和4.1%。2019年1-6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3.2万辆和1232.3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3.7%和12.4%,全国汽车产销已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

为什么还有着巨大潜力的中国,汽车突然间就卖不动了呢?

-1-


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2019年1-5月,8万元以下的入门级汽车市场下滑最大,同比跌幅达到20%,市场份额也随之减少;8-12万元汽车细分市场同比增长11.4%,增幅主要来自于自主紧凑型SUV和合资紧凑型轿车;12 -18万元汽车细分市场同比下滑7%;18万元-40万元市场微增;40万元以上市场微跌2%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以BBA为首的豪华汽车品牌逆势增长,同比增幅超过8.3%,市场分额一度激增至14.1%。而自主品牌则同比下滑9.1%,市场份额萎缩至30%。

另有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SUV与三厢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基本相当,均维持在44%左右,而MPV和两厢车的市场占有率则持续下滑,MPV的跌幅甚至超过了20%。

此外,2019年上半年,我国二手车累计销售686.2万辆,逆势增长3.93%。其中,使用年限在3-6年的二手车占比43.35%,3年内占比 24.56%,7-10年占比21.23%,10年以上占比10.86%。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得出几个简单的结论:

1、8万元以下购车人群正在分化,有的在向8-12万元转移,有的则直接放弃了购买。12 -18万元购车人群同样如此;

2、低端车型正在丧失竞争力,入门车档次正在提升,五六线市场的购买力在下降;

3、自主品牌也在走向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4、豪华品牌销量持续上升,增长点主要在豪华品牌入门车型,蚕食了普通合资高端车型的份额;

5、首次购车用户数量在减少,改善型购车保持稳定或增长。

可见,受到冲击最大的其实是普通消费者,消费分级现象明显。

-2-

为什么这些人不买车了呢?

简单来说,收入决定购买力,也影响着一个人对消费的信心。所谓,挣得越多,花的也就越多。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来看,增幅呈逐年放缓的趋势

数据显示,消费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在增长,但中间收入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却一路下滑。2018年,中间阶层的收入增速仅为3.1%,而低收入组的增速则为8.1%,高收入组更是达到了8.8%。这种两头拔高,中间塌陷的增长模式,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大环境,消费分级的趋势也更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认定的高中低收入区间和大家想的不大一样,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低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的群体, 5000-10000元为较高收入群体,而高收入群体则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群体。

一方面,根据贝恩咨询的《201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到了2018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份额增长到了全球的33%,领先排名第二的美国11个百分点。其中,在内地消费额达到1700亿元,较2017年暴增20%。

另一方面,拼多多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五环外。该平台销量最大的是低价的淫羊藿、抽纸、袜子、干果、水果等等。这些动辄日销过万的单品价格多为其他平台的1/3甚至更低,9.9包邮的产品比比皆是。

在高低端收入群体看来,收入的分化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实际消费习惯。相比而言,人口将近4亿的中间收入群体却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现实让他们消费时不得不有所取舍。

2016年,轰轰烈烈的房产去库存开始。货币化安置及15年连续降准降息带来的充沛弹药,全民抢房在眨眼间席卷神州大地,这也使得中国居民部门总贷款三年多翻了1倍。而房价也是节节高升,且从一线二线一直蔓延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很多地方的房价直接跳涨1倍有余。虽然资产升值了,但对于广大中间收入阶层来说,住房是刚需,并不是投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往一二线乃至省会城市倾斜,大城市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更好的医疗条件等等。对于志在“扎根”大城市的中间收入群体来说,车可以不要,但是房子坚决不能不买。

2018年,城镇住房支出同比增速达到10.8%,增速较2017年全年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全国居民部门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高达93%。单单房贷的压力就直接压缩了原本用于消费的支出,更不要说医疗、养老、教育、买车带来的深层次焦虑,这些人群不得不选择消费降级。毕竟大家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私家车也就显得不那么“刚需”了。

那么,被给予厚望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有钱买车么?

根据TalkingData的数据显示,26-35岁的人群是目前汽车消费的主力军,消费占比可达49.3%。而汽车大环境的不景气,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消费群——年轻人,发生了变化。

据麦肯锡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不再视汽车为必需品。他们的消费观展现出了兴趣优先、体验优先、理性消费等多元化特征,消费心态也随之从满足需求到满足个性的变化。52%的被调查者觉得没有私家车不影响日常生活,36%的被调查者同意拥有一辆车没有过去重要,38%的人表示如果有免费共享出行,他们愿意放弃自购私家车。

网友对于买车的评论犀利而直白:

@Roses:大城市堵的要死,还要养车加油,还可能不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工作,那么还有房租,开销那么大,买什么车啊!

@一气化哥:市内的轨道交通,根本不需要车,我周围到郊区买房的,并不是因为在市内买不起,而是想省下钱来买车,我一年光停车费就要3000+了!

@转身古拜甲亢:没听过不想要车的, 要么没钱,要么没钱买好的!

@意大利炮那:说简单点就是:没钱!

@天月:交通拥堵,先攒钱买房,挤公交和地铁省的开车的乏累。主要还是没钱,有钱先买房!


@贫尼_贼耐*:草我沈阳的,开车问题不大停车没地方,一小时10块你停吗,上班一天100!

@j_ianai:好车买不起,次车又看不上(其实说白就是无老可啃+眼高手低),再加上,挣的太少,花的又太快太多——敢说这几句说出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没车的年轻人的心里大实话。

@KaxLee:一年多了,3000公里,你说我要它何用!

数据显示,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喜欢超前消费,为追求生活品质,他们宁肯将收入花费在高房租、化妆品以及数码产品等方面,甚至不惜通过信用卡、花呗等渠道提前透支自己。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不但没有存款,而且还有外债。而需要单笔支出大额款项的汽车消费,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并不现实。

据《2017年轻人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年轻人办理信用卡的比率超过76%,而18-25岁和26-35岁的年轻人贷款比例分别为29.6%、49.1%,贷款消费最多的是电子产品。此外,京东白条、天猫分期、校园贷在年轻人中也甚是普及。在这种大环境下,年轻人的消费跟收入基本持平,甚至部分人的消费早已超出收入而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买车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点“奢侈”。

-3-

随着共享经济的蔓延和公共交通的日趋完善,交通出行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就曾分析认为,一线城市目前已经走过了汽车消费热阶段,消费者更趋于理性。比如在广州,私家车的使用成本不菲,这一成本既有金钱成本,同时也包含时间与社会资源成本,牌照、停车、能源、保险、维修保养,都需要为私家车预留足够的支出。在公共交通网络尤其是地铁系统较为完善情况下,不少原来有车的消费者选择卖车坐地铁出行。

同时,网约车的兴起并不稀奇。当公共出行系统跟不上飞速的经济发展,二维的道路容纳不下三维高楼大厦涌出的滚滚人群。这时候,消费者希望出现一个新的平台,它能够承载出租车和公共出行无法满足的出行需求。

我们看到,网约车服务以更为灵活的组织形式快速解放了出行生产力。截至2018年,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亿,在网民中(8.29亿)的占比为39.8%;而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3.33亿,占比达到40.2%。在网约车出行集中的一、二线城市,其渗透率分别为40.1%和17.3%。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下,各大打车软件开始从渠道端转向服务端,通过纵向深化用户体验来增强粘性,透明的信息与数据也能够让服务质量获得了提升,进一步保障司机和消费者用户量的稳定增长。

据相关数据统计,80、90后消费者每周使用拼车服务的概率是更年长人群的两倍(12%比6%),使用P2P汽车租赁服务的可能性也更高(14%比9%)。由此可见,互联网出行凭借降低消费者出行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极大优势,同时改变了消费者出行方式和出行态度,形成高速增长和强势替补。

对于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来说,如何达成以相对少的金钱和时间投入,获得便捷、灵活、舒适、经济同时满足的最佳出行结果呢?或许汽车分时租赁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过对出行时间成本相当(即出行所需时间相近)的出行方式进行横向对比与理论测算,分时租赁在与私家车、租车开、网约车、出租车的对比中,10-30km范围内金钱成本最低。尤其是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用户基数大,刚性出行需求集中,互联网消费行为俱佳,更有利于分时租赁业务的开展。

不能忽视的是,对于北上广深以及特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让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打理自己的生活,因此衍生出越来越多“懒需求”消费,比如送餐上门、上门保洁、上门美妆、快递到家、生鲜上门等等。当只需要使用手机就能解决出行移动的事项,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消费者对汽车消费的热情。

写在最后:

在消费分级的大环境下,刚需已成为消费者首要考虑的问题。用车成本则让部分消费者选择了更多元化的出行模式。而对于车企来说,如何把握新形势下消费者的用车需求,重拾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汽车消费信心,也是当务之急。

其实对于那些不喜欢存钱的年轻消费者,车企们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各种低息贷款、低首付购车等等,都刺激了他们的消费。毕竟,约车虽方便,但下雨天时只能通过货拉拉才能回家的状况,也实在揪心。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2万关注 | 8206作品
+ 关注
让你涨姿势的汽车自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