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网约车,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未来,用手机叫车软件,你或许可以叫来一辆自动驾驶的网约车。」

这是8月31日,央视网从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发来的消息。也是在上个月,滴滴宣布其旗下的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

都说自动驾驶是未来,是“全新的出行方式”,几年时间的高速发展让用户对“智慧出行”有了更深的认知。媒体、互联网公司大肆宣扬:一旦自动驾驶网约车落地,新车销量会大幅下滑。更有网约车软件创始人接受采访时说:“到2025年,再去购买私家车将没有任何意义。”

自动驾驶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自动驾驶的网约车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车企以后是不是都要沦为“滴滴们”的代工厂?又是什么阻碍了自动驾驶的发展?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 International)根据人类参与程度将自动驾驶分为L0-L5六个等级。如今,L1、L2级别的半自动驾驶早已大规模量产,首款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的量产车Aion LX也在8月29日上市。这次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的,大都是在特定区域内可以无需人工介入,甚至连方向盘都没有的L4级自动驾驶车型。

看起来人类像是做到了,直到笔者听到央视记者在试乘自动驾驶网约车时,问了这么一句话:“您手上拿的是一个后台的显示对吗?”

坐在副驾的滴滴工作人员是这么回答的:“我手上的电脑主要是为了给安全员展示系统输出的情况,这样前排的两位安全驾驶员可以相互配合,保证车辆行驶的真正的安全。”

没错,现在的自动驾驶发展到了只需要两个安全驾驶员配合的地步,比开飞机简单一点。

开玩笑的,安全驾驶员的存在更多还是法规的要求,没办法,技术总是领先于法规嘛。

早在今年的7月23日戴姆勒和博世就已经共同宣布,他们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世界上第一例适用于泊车功能的L4级自动驾驶被批准应用于日常生活,整个过程无需安全驾驶员监督。

这种自动代客泊车功能与市场上普遍认知的自动泊车不同。后者仅仅能实现单车通过传感器寻找临近停车位并进行入库动作,而自动代客泊车完全不需要驾驶员。

车主开车到目的地,下车,车辆会自动驶向指定的停车位。之后,车辆会以相同的方式返回至车主的下车点。整个过程依靠博世互联技术支持的停车场智能基础设施与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技术之间的配合。这样的技术不仅大大提升了出行体验,还能够为未来的停车场节省大量的物理空间。也因为停车场这样范围有限的封闭特性,停车时车内外互联的L4级别自动驾驶也最容易实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到的应用场景之一。

即将在9月16日开幕的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上海市也将发布首批智能网联车示范运营牌照。相比于国内之前已经颁发的133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运营牌照将让中国的自动驾驶离商业化更近一步。

很快,在上海嘉定特定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区域内,通过滴滴的混合派单,我们就真的可以乘坐到运营中的自动驾驶测试网约车了。

我们常常听到网约车平台标榜自己说:“一旦自动驾驶投入网约车使用,私家车保有量会大幅下降,拥堵问题有机会得到解决。”

当自动驾驶的网联汽车普及时不难想象,车辆将能够做到降低车与车之间的安全间隙和车距,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减少交通拥堵。但是在自动驾驶的发展和推广阶段,在自动驾驶刚刚应用于网约车的时候,结果还真不一定。

因为交通是否拥堵和私家车保有量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和路上正在行驶的车辆数量有关。根据CICC今年初的网约车市场空间与发展轨迹研究报告,在车辆总数增长,人均出租车数却降低的运力不足的当下,出租车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空载状态,网约车的出现让空载率也在30%徘徊,却不会有车主没事把私家车开出来乱逛。最终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总数不降反增,“滴滴们”不仅没有拯救拥堵,反而加剧了这种现象。

那等到自动驾驶的网约车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拥堵又是否能够得到解决呢?

有了共享单车后,不少用户放弃了私人自行车,但共享单车的大批投放真的让道路环境变得更好了吗?

同时,自动驾驶系统是一个风险厌恶型决策者,在自动驾驶全面联网覆盖所有车辆前,自动驾驶的汽车在处理风险时一定偏向于减速避让的,而人类司机则有可能加速抢过。在现阶段人类还未完全脱离人工操控汽车的环境下,两者的决策机制导致了自动驾驶网约车注定在道路上耗时更长。

虽然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早在2013年就预测车辆总量将降低至原有的十分之一,普华永道甚至预测车辆总量最终会衰退到原来的百分之一,但这是很久以后的一个理想状态。

「自动驾驶实现的那一天,新车销量不仅不会下降,还有可能会更高。」

他论证说,出行需求是有潮汐效应的,早晚高峰时期的出行需求占全天的40%。而相比之下,因为有了低峰时段的存在,运力并不能够无限扩张,最终就会导致高峰时段下的运力远远小于需求。

只要潮汐效应还存在,网约车的运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想要在早晚高峰时段追求出行自由,就只能依靠私家车。最重要的是私家车可以满足人们用车时的及时响应需求,就算是自动驾驶的网约车,及时性依旧达不到私家车的水平。

毕竟以当下来说,打车早已经比自己开车要便宜,但新车依旧在被售出,很大原因是因为私家车能满足人们对于及时性的需求。

反过来看,如果今后的新车都内置了自动驾驶功能,那就相当于免费赠送了一个司机(也有可能是滴滴的两个安全驾驶员)。性价比更高了,那私家车短期内就更不会消失了,说不定销量还会增长。

正如本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所说:

“自动驾驶车辆不能强行要求人来适应机器,而是要为老百姓服务。我们要理性看待自动驾驶技术。”


要说难题,自动驾驶在未来面对的最大难题,可能就是法规了。

正如前文所言,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是领先于法规的。没有相关法律支持,或者说无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项技术的发展。

而可以预见的是,自动驾驶甚至人工智能的法规将会是有史以来最难指定的法规。不论是2016年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司机身亡,还是2018年优步的自动驾驶汽车将行人撞伤,自动驾驶的应用同样面对着一个“电车难题”。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的自动驾驶概念车中,传统的座椅可以被改造成可供人们社交娱乐的座舱,就像一个移动休息室那样。同时,在自动驾驶网约车这类业务中,像那两位“安全驾驶员”一样的人类司机也不再被需要,其实车企们早就已经做到了这以点。

当交通工具真的没有了方向盘,行驶操控车辆的责任不再具体到人类本身,那么发生事故时的决策制定和责任划分将成为一大难题。

没有人可以给出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涉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厂商们往往也都含糊其词:“我们很负责任,一定会选择保护所有人的安全。”

对于乘客而言,没有人会购买一辆在事故时选择牺牲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也没有人会选择乘坐一辆无法保证乘客安全的自动驾驶网约车。

对于厂商而言,让自动驾驶的汽车保护乘客把车撞报废没问题,把车外的过错方撞飞也没问题,但当即将发生的是一场没有过错方的事故时呢?牺牲车主和乘客,还是车外那一群无辜的行人?

网约车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我们的出行体验,却只是换了一种形态,没有改变出租车的商业本质。至于自动驾驶网约车能够解决拥堵,又或者是会“干掉”私家车的论调,我们还是应该回归现实,理性看待。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今天,上一代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即将结束,全世界都在密切等待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高新产业的突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完成前,当自动驾驶应用于网约车时,我们的出行体验或许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感触最深的,可能是那些才刚刚经历风口和红利,又要面临危机,随时可能被激光和传感器取代的网约车司机们了。

“欢迎乘坐车晓岛自动驾驶专车,请您系好安全带,我们出发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944关注 | 85作品
+ 关注
车世界 全知晓 欢乐登陆车晓岛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