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70年|政企配合以造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本报记者 王鹏杰

——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首席教授、书记高旭东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曾提到企业创新能力的“先行者优势”,他认为,先行者优势所造就的企业壁垒之高,以至于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只有两家美国新建企业进入美国化学工业前50名,没有一家新的制药企业进入世界制药企业前30名。可以看到,先行者优势在于先行者有机会探索新的渠道、形成规模效应、注册新的专利以及获得正向的消费者反馈。此外,消费者的路径依赖也限制了后进入企业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国要如何树立自己的创新研发体系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首席教授、书记高旭东。作为长期关注技术创新管理的专家,高旭东在研究了大量案例之后认为:“要破除‘后发者劣势’,政企之间的密切配合是关键。”

高旭东表示,截止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仍处于追赶阶段,但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并跻身世界一流。“比如在电信设备、高铁、特高压、工程基建、激光通讯、量子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已做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回顾这些走到世界前列的领域,高旭东总结出了两点“后发者赶超”的特点,“一是,这些领域原先都有较为完备的人才储备和积累,比如高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内化之;二是,市场没有完全放开,本土企业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比如电信设备。”他介绍,华为、大唐电信等目前拔尖的电信设备企业,在曾经技术还没有绝对优势的时候,都在政府组织的订货会上获得了订单,保住了生存的空间。

随后,这些企业就开始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之路。举例而言,比如华为在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凭借“随叫随到”的服务和巨额的研发投入(仅2018年华为在研发上的支出为1029亿元),令其成为国际电信设备的领头羊。高旭东总结:“在拥有一定市场份额后,这些企业依靠着自己的服务态度、钻研精神和更加了解国情的优势,逐渐站稳了脚跟,并最终完成了后来者居上的超越。”

“国家在科技研发领域的重视与支出也功不可没。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研发支出占总GDP的比例不断上升。”我国科技部在2019年初发布的数据也支撑了高旭东的观点:2018年我国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GDP比重预计为2.15 %,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18万人,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位列世界第17位。“目前我国科技研发的氛围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巨大的进步。”高旭东说。

另外,在技术创新层面,高旭东特别提到“企业与高校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高旭东列举了一组对比:清华大学作为国内最优秀的大学之一,2018年的办学经费预算全国高校第一,在269亿左右;而2018年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是1029亿,两者之间有近5倍的差距。“因此,寄希望于高校去做技术创新是不现实的,企业需着力在技术创新投入上,而高校则应该把重心放到培养合格的人才以及尖端理论的探索上来。”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301关注 | 2055作品
+ 关注
这个家伙很聪明,什么都没留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