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原来这么牛?《极速车王》经典重现,24小时鏖战法拉利


闭关在家躲避冠状病毒的时候,我们和汽车的关系远了不少,当然,你可以通过直播和抖音继续关心自己将要购买的车辆,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让你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浑然忘我,热血沸腾,或许可以看看这部《极速车王》。


而这部片子或许也是差不多处在风雨飘摇中的福特,相当意外和方式最好的一次公关——他们在最近刚刚又更换了一名关键高管,而福特在2019年四季度亏损了17亿美元。



有关勒芒


对普通汽车消费者而言,你可能听说过F1,知道舒马赫可能还在和滑雪意外撞击后的后遗症斗争,部分人可能也知道WRC,但对勒芒,大部分人未必知道这个每年一度在法国本土举办的24小时耐力赛事。

当然,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勒芒已经风光不再,而且在较早之前,就连本田也退出了F1的车队身份,如今他以引擎供应商身份存在。但这部《极速车王》可以重现一下当年的光辉岁月,大多数人没法像欧洲车迷一样带着帐篷在赛道周边安营,把赛事当成节日,但可以领略一下24小时比赛的魅力,包括夜间。

没错,差不多就是怀旧,95后同学有兴趣可以观摩一下老派的赛车文化。这个逐渐边缘化的角色,也许已经被曾经的王者奥迪,保时捷,以及力不从心的标致离弃,但它仍然坚持着传统:24小时不间断比赛的制度,可以达到350公里以上的时速,部分没有防护的赛段。


当然也包括像福特这样曾经在销量上的巨人,与法拉利这样技术上的巨人之间的对话。



关于“纯粹”


当然,这个影片并不是完美的,在关键的超车画面上显得没那么惊心动魄。反而是一些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马特达蒙扮演的经理,从相邻的法拉利车队维修站里偷秒表,又在它们的地盘古意掉下一颗螺丝钉,让不明就里的对方抓狂,误以为是赛车身上掉下来的。

这里很“客观”的描会出美国人的“狡猾”,没啥好避讳的,以及他们利用规则漏洞现场更换刹车总成,这实在有点离经叛道,但也因此成为影片的看点。


但反而,它不像速度与激情那么煽情,把重心放在反科学的画面营造上,事实上速度与激情系列到后来,汽车本身成为了影片背景,类似一种介质,最终演绎出的是那些常见的大片。

也因此,极速车王具备几乎是有点弥足珍贵的纯粹,这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东西。但讽刺的是,赛车,赛事本身就不是纯粹的,在经营者和工程师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前者的目的是希望用成绩来作为母厂商的营销和推广,而工程师才没这份心思。

尽管为了成绩目标,双方看似可以暂时站在一起,但隔阂无处不在,比如赛事总监为了让包揽三甲的三部赛车同时通过终点,这样的场面肯定会起到翻倍的宣传效应,在经营层面,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几乎是拿生命在竞技的车手而言,这实在太残酷。


尤其是车手妥协之后,计算成绩时戏剧性的反转。



关于自我


可以说,《极速车王》这部电影,并非一部纯粹的赛车电影,它揭示了不少在赛事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因素,比如营销与技术的矛盾,车手价值观与公司利益间的矛盾,以及那些可能在赛事当中出现的盘外招。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车手本身的魅力似乎受到了削弱,但是克里斯蒂安·贝尔还是利用曾经被塑造过的形象,比如《机械师》(非杰森斯坦森那个大片的机械师)里那个神经质,基本合格的完成了任务,虽然我认为还有更好的人选。

只是他在片中太瘦了,在巨大扭矩的拉扯下,他实在应该有更强壮的脖颈来应对的,尤其是转向的时候。


在某种程度上,极速车王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下,能够起到治愈作用的电影,它里面有一种至刚至阳的东西,在危险逼近的时候可以冲淡那种恐惧感,而竞速本身就是在挑战恐惧。同时对于福特而言,这是一次在艰难时期送上门儿来的营销推广。

在时代转型,新生代崛起,电动车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冲击下,福特被这些乱拳打的有点找不着北,曾经的运动和赛车基因不仅在福特身上逐渐淡化,也正在被市场遗忘。因此这部影片同样对过往的一种的怀旧和致敬,甚至是一种提醒,别忘了自己是谁。


[总结]你实在不必很矫情的谈论极速车王,谈论肯迈尔斯和谢尔比,以及福特经典的那些车辆,GT40,7L发动机,关于影响最深刻的那句台词和影像,不是夺冠,极速,执着之类的,而是法拉利恩佐老爷子羞辱亨利福特二世的那句话,“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你不是亨利·福特”结果呢?“我的确不是亨利·福特,但我真想让我父亲看看我们造出了这样一部赛车”。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0.3万关注 | 8611作品
+ 关注
三个司机,让买车更轻松。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