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车王》:论黑福特,这部电影是认真的

2020年2月,《极速车王》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奖。在豆瓣上,它的评分高达8.5。



尽管没能像《寄生虫》那样大红大紫,但本片所展现出的速度与激情,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却让人大呼过瘾。在美国,以赛车为主题的电影并不少见,但该片与《速度与激情》系列走的路线却完全不同,特别是了解福特与法拉利那段恩怨情仇的人,看起来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故事采用双主角模式,聚焦由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带领的一队汽车工程师、设计师,以及英国车手肯·迈尔斯,在亨利·福特二世的要求下,谢尔比需要打造一辆全新的赛车,并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上打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法拉利。最终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的冠军。



当然,为了故事更加戏剧化,《极速车王》并没有严格按照当年的真实事件来拍摄,一些特别的处理和细微的改编,让该片看起来并不枯燥,也更有意思。


但另一方面,戏剧化的处理也让剧中人物更加“黑白分明”,看完电影,观众会对卡罗尔·谢尔比的改装水平以及肯·迈尔斯的车技称赞不已,但也会对福特那帮高管团队嗤之以鼻,因为整个影片的结论是——一切都是为了卖车。



从某些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这样来评价《极速车王》:论黑福特,这部电影是认真的。


01


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中国市场有些相似,随着年轻人成为购车主力,福特迎来了巨大的销量危机——由于车型不够迎合年轻人,李·艾柯卡领导的福特销售团队,在美国连续三年交出了糟糕的成绩单,这让当时福特的掌门人亨利·福特二世(亨利·福特的孙子)大为光火。



在一次高管会议上,李·艾柯卡陈述了福特走下坡路的原因——没有精准定位消费群体,也没有品牌荣誉感,很难说服年轻人去买福特。李·艾柯卡以当时勒芒冠军得主法拉利为例证,向亨利·福特二世说明了福特急需以一场世界大赛来为品牌增辉添彩的必要性。


很显然,这一切都是李·艾柯卡总结出来的教训、经验以及解决方案。



但在另一个镜头,亨利·福特二世来到福特的生产车间,宣布要让所有工人都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为福特想想主意,想出来的可以继续工作,想不出来就别来了。



对于一线工人来说,这显然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霸道总裁”行径,他们的职责是制造汽车,他们做到了。而战略考虑这方面明显是亨利·福特二世的事,他一个办法没想出来,反而让一线装配工人来想,难道不是“无能”吗?



这一“霸道总裁”的人设,完全给亨利·福特二世的形象抹了黑,要知道,真实的福特并不是这样,他们对员工非常尊重,早在1914年,福特就已经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并把工人的日薪从两块半提高到5块美金(当时一辆福特汽车差不多300块美金)。


02


亨利·福特二世在本片中的形象,完全称不上光彩,从其行为来看,商业思维相当浓厚,甚至毫无主见,也没有对产品有深入了解。


为了检验花费900万美元制造的赛车到底是什么样,亨利·福特二世来到了制造基地。而为了完全展现自己作品的性能,谢尔比将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锁在办公室内,独自带亨利·福特二世上GT40 MKII试乘。



试乘途中,谢尔比亲自来了一次激烈驾驶,而亨利·福特二世直接被谢尔比的骚操作吓尿了。


事实上,亨利·福特二世根本没有试乘过GT40,就算试乘,也必然不会像影片中这样狼狈。毕竟作为福特的掌门人,如果要去试乘,这台赛车的性能他没有理由不了解。


03


影片的第三个黑(福特)点来自于谢尔比。


在法国勒芒的赛场上,福特团队更换了刹车系统被法拉利举报,但因为规则并没有说不能更换而不了了之。


随后,谢尔比的行为颇显“小人”,他在临近的法拉利检修区扔了一颗螺帽,法拉利团队发现后发生了内讧和争吵,他们认为是自己的工作人员在检修时留下的,这显然是一件要命的事。



虽然这颗螺帽并没有给比赛带来什么恶劣影响,但隐隐约约总让观众觉得谢尔比这个小动作太小人了,如果被组委会查出来,甚至需要福特来背锅。



反观法拉利车队,虽然最终没能蝉联冠军,但从车手到恩佐·法拉利,都表现得风度翩翩,没有半点破坏规则,更没有去扰乱对手。


04


如果要说反面人物,必然会是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他自始至终都是舔老板,打压谢尔比和迈尔斯的反面形象。


法拉利车队出问题后,比赛的领先者是三辆福特,其中迈尔斯位居第一,超过两位伙伴两圈。于是,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提议,为强调赢得比赛的是制造商,而不是车手,所以要求迈尔斯减速等待两位队友,三辆福特赛车并排越过终点线。更重要的是,这一提议得到了亨利·福特二世的认可。



虽然谢尔比极力反对这项提议,但迈尔斯还是选择了顾全大局,并放慢车速等待队友一起通过。虽然最终三台福特赛车一起冲线,但组委会认为,迈尔斯的发车位置靠前(8米),而勒芒比赛是看在同样时间里谁跑的距离远谁获胜。因此,虽然用时一样,但迈尔斯却少跑了8米,所以比赛的冠军从迈尔斯易主给了迈凯伦。



福特在后来多次夺得了勒芒冠军,但为队伍付出最多的肯迈尔斯却没能看到这一盛况。肯迈尔斯在胜利后仅两个月就在试车过程中不幸身亡。



很多导演拍电影喜欢把主角这边拍得伟光正,把对手拍得阴险狡诈、卑鄙无耻,通过贬低对手来捧高自己。而《极速车王》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层自私、虚伪、世故。当勒芒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的时候,所有人都去为迈凯伦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迈尔斯脱帽致敬。



基于此,不少观众在影片的渲染下都会认为福特的高层是一群蠢猪,如果没有这个荒谬的指令,迈尔斯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同年连续赢得戴通纳24小时、赛百灵12小时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车手,这是何等的荣誉。然而,福特为了自己的利益,中止了它。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电影当中的福特有些让人讨厌,特别是高层的一些做法令人唏嘘,但实际上,这只是艺术加工的一部分,大家不必过于追究。对于世界汽车工业而言,福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场福特与法拉利的恩怨情仇,以及卡罗尔·谢尔比与肯·迈尔斯的传奇故事,才是我们应该去铭记的。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文化历史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9万关注 | 4657作品
+ 关注
用流行文化解读汽车文化样本,提供冰冷机械之外的温情阅读,打造后新媒体时代的汽车精英模范读本。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