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和国外的造车水平有多大差距?这才是正确的解读方式

伴随着购车热度的不断提高,很容易引申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国产和合资该怎么选?其纠结点在于中意合资车的“品质保障”,而又担心国产车的“粗制滥造”。如果追溯至问题的本质,实则就是国内外在造车水平上的较量!

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所谓的“三大件”,国产确实要落后于国外的制造水平,虽然这个差额没法具体量化,但从早期应用三菱的1.5T发动机、仿照CR-V、RAV4底盘等行径来看,国产车基本处于寄生或照猫画虎的状态。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造车经验的缺失是导致早期国产车粗制滥造的主要因素,而没有合理的生产流程和严苛的操作规范,所拼装出来的整车是不具备品质保障的!

但同样需要认清的事实是,中国作为第一制造大国,在仿造能力上明显要强于国外水平。而国产车经过近几年的优化与升级,在摸清整个造车框架后,所衍生的产品越发精益求精。例如例如长城、长安等车企自主研发的“中国芯”十佳发动机,在数据参数上并不逊色国外水平、至于在整车的品质上,每月的投诉榜常常看到是合资车身影,反而国产车的投诉量异常少见。

当然,这并不说明国产车就有超越国外品牌之势,恰巧是在打好基础构造的前景下,仍欠缺核心技术!

其一:精密设计,多指人们最为关注的“三大件”。虽然国产车能够保障正常使用的状态,但缺乏高精密的拼接和切割等技术“油耗偏高、变速箱衔接不顺畅及底盘松散”等仍是自主品牌的一大痛点。当然,这也仅是相对合资车所衍的一定差距,在正常使用中并不会被无限放大驾驶感受。

其二:复合材质,国内车体架构一般水准都会应用60%以上高强度钢,但对于高端国外品牌来说已经开始大量着手刚性强而又重量轻的铝合金,而且植入镀锌技术在车体耐腐蚀性具备更强的保护作用。

其三:电子系统,这里并不是指得是互联网概念,而是涉及到汽车的大脑元件:各种细小的控制单元(电路板)。这种核心科技一般都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而国内仍处于采购状态。引申当初被美国卡住脖子的中兴集团,核心技术研发还得自己努力。

其四:配套工厂,对于混迹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车企来说,早已形成成熟而稳定的供应体系。如何更好的兼容产品本身以及应用最合适的材料装配,都远高于国内自给自足勉强维持运转的水准。不过,伴随着国内对外开放的深化,更多优质配套商都会相继引入中国,在这一点上会慢慢弥补与国外品牌的差距。

事实上,相比前几年的“盲造”状态,国产车已具备扎实的造车功底,且不能说赶超合资车,最起码在日常使用中可以摆脱“粗制滥造”的标签。当然,品牌价值上的缺失是无法在技术上实现追赶,仍需耐心等待时间上的沉淀!

【版权声明】本文为车圈小咖秀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850关注 | 466作品
+ 关注
深耕汽车生态圈,品鉴最新、有趣、劲爆的车市资讯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