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元的“买菜车”,要操控性有用吗?

傍晚6:30的北京,A君拥堵在东三环的国贸桥上,右脚在刹车和油门之间来回切换,生怕一个不留神被人加塞进来。他望望相邻车道的斯巴鲁BRZ,心想:操控好怎么了?跑车又怎么样?还不是一样堵在这里。

 


春暖花开了,B君决定带着老婆和爸妈出去玩玩,一家人去散散心。到达目的地停车场的时候,他看到家人从并不宽裕的后座上,有些僵硬和笨拙地爬出来,腿脚明显有些麻木,突然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想起了那个爬下又爬上月台的父亲,心想:差不多的价钱,如果当时没有买高尔夫GTI,而是买了 帕萨特就好了。

 


C君工作并不久,经济并不充裕,攒了几个月的时间,给自己的飞度换了一套大牌正品大尺寸的轮圈,又配了运动取向的薄胎。刚换完的那几天里,C君每天只要看到自己爱车新的神采就觉得心中喜悦,枯燥的上下班路程变成了某种享受,他觉得自己和爱车的交流更密切了。不料,女朋友看着他小心翼翼地开过每一条减速带、又不时地被突然出现的颠簸震地花容失色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从没有嫌弃过你没有存款没有好车,但是我们现在都在辛苦挣钱努力奋斗,也都要为以后两个人的生活做准备,能不能不要乱花钱胡搞?

 


D君就是传说中的汽车性能工程师,平时的工作,说通俗点就是测试汽车好不好开、跑起来稳不稳。工作时间不长不短,也有好几年了。家里人知道他是搞汽车的,平时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买车都要找他要点建议。虽然很难解释清楚,自己只负责一个小小的领域,并不能对各种车子的综合表现都很了解,但D君还是常常热心地帮助亲戚朋友查信息、做对比。唯一让他不解的是,品牌、轴距、空间、排量、动力、油耗、故障率、甚至保养成本和二手残值,几乎所有的因素都被问起过,却几乎没有人主动问过他一台车的操控怎么样。D君看着经自己手开发的操稳表现优秀的车型在市场上销量惨淡、和同事一起测试过的所谓操稳“垃圾”的车型大卖,心想:我干的这活儿有什么意义,消费者根本就不在乎!

 

是啊,就是一台经济实惠的家用车,谁会去在乎什么操控不操控呢?

 

根据市场调查的统计,操控性在用户购车时候的考虑因素里,排名算是很靠后了,也很少会听说有哪台家用车是因为操控出众而大卖。那么对于一台普通的家用车,尤其是一台十万元的代步“买菜车”,厂家还犯得着花钱花时间去搞操控吗?

 

由于我本人职业和社交圈的原因,在我认识的人里,相当一部分都是喜欢性能车或者汽车运动的车友,他们大都是在乎操控,愿意为操控性牺牲舒适、或者是多掏银子的人。如果这里发起一波吐槽,一定可以引起热烈的共鸣——

吐槽普通消费者不懂开车、不懂车;

吐槽国内的道路条件和驾驶习惯让运动型的车子无法“运动”起来;

吐槽广大消费者对舒适性的强烈偏好;

吐槽国人对大尺寸、长轴距的热衷;

……

——但是吐槽并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十万元的“买菜车”,谈操控有意义吗?

 

通过对普通用户关于“操控”的各种见解和言论进行观察,不难发现,“操控”这个词在被使用的时候,概念是模糊而且存在多重含义的

在工程上,汽车的转向性能和操纵稳定性是分开的两个部分,该领域的工程师在与非技术人员或是消费者交流的时候,通常会认为对方所说的“操控”,涵盖了“转向性能”和“操纵稳定性”两个部分,业余赛车或是性能改装爱好者通常也这样表达。


在坊间,消费者之间互相交流的时候,比如炫耀自己的车子“操控好”的时候,往往将这个词的含义扩大化,通常包含了“转向性能”、“操纵稳定性”、“驾驶性”,甚至还有一部分制动性能,“转向指哪打哪”、“拐弯四平八稳”、“换挡干脆利索”、“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等等描述,都会被归纳在“操控”里面。此时的“操控”,指代很广泛,基本上与“运动性能”相关、而又不知道该被叫做什么的性能,统统都可以叫“操控”。


而在表达对“操控”的负面态度的时候,比如表达“操控无用”观点的时候,比如别人向你炫耀他的车“操控好”、而你很不屑的时候,比如汽车销售向你推销这台车的卖点“操控好”、而你其实没有看上这台车的时候,“操控”这个概念又会被缩小到很局限,局限到仅仅包含“极限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常见的说法有:

“操控好有什么用?谁天天开着车80迈劈弯啊?”

“你是要飙车去吗?非得要操控性好的车?”

“给媳妇买个代步车,用不着操控性。”

 

——所以你看,一个模糊的概念,实际在被使用的时候,往往服务于自己的主观好恶,这也是一些偏激观点常见的表述方式之一。

在明确一个概念之前,就对它作出做判断,这就好比是一个北京人、一个霸州人、和一个张家口人在一起讨论“山药”,

北京人说:山药好,清热解毒,还能入药。

霸州人说:扯吧,那玩意儿还能入药?还是烤着好吃,冬天吃个烤山药,那叫一个甜。

张家口人说:哪儿甜啊?还是熬着好吃,“山药熬茄子,香死老爷子”。

得,聊叉劈了不是?

 



我无意去用专业知识与广大消费者抬杠,非要告诉大家换挡利索不利索属于“驾驶性”、刹车踩着爽不爽属于“制动踏板感”,在市场和文化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必然会让各种各样的非专业词汇具有越来越清晰的含义,并不一定要教条于学术专业。但是如果说“操控性”仅仅指极限操稳,那一定是有失偏颇的。

 

多了不说,专业中所说的“操纵稳定性”,简称“操稳”,至少应该属于大家所说的“操控性”吧?

汽车跑高速“飘”不“飘”——属于操稳;

堵车了,怕被加塞,一脚油门下去跟上前面的车,车头抬起的猛不猛——属于操稳;

红灯了,一脚刹车停住了,车头点了一下,点头的幅度大不大——也属于操稳。

 

如果说转向性能也能被算在“操控性”里面的话,那么

打方向盘沉不沉——属于转向性能;

走街串巷需不需要甩开膀子来回大幅度地抡盘子——属于转向性能;

小区楼下掉个头,一把能不能一把调过来——也属于转向性能。

 

那你觉得,这些是不是都无关紧要、毫无意义呢?

 

再拿另一种极端情况——极限稳定性来说。确实很少会有人开着家用代步车天天马路飙车,或是经常下赛道,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路上永远不会出现个紧急情况吧?操控性很差,路上遇到个情况,一个还不算太急的紧急变线,车子失控了,撞了,或者翻了,你说这个时候操控性有用吗?

我们经常看各种车型的碰撞试验,极限操稳和碰撞安全也有着类似之处,谁也不会天天开着车当碰碰车对不对?可是那就可以说碰撞安全没用了吗?对于某一个具体的消费者来说,要买一台多稳定的车,和要买一台多安全的车一样,不是玄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

况且,我们非但不忽略这些甚至一生都可能不会遇到的情况,反而很关注。关注碰撞测试的人越来越多,麋鹿测试也开始慢慢被关注起来。(个别媒体通过看似科学的测试片面误导消费者属于另一个话题,择日再谈。)



早在1997年,奔驰A级在麋鹿测试中翻车的情况,就震动了戴姆勒高层,当年停产了奔驰A级,并召回已售的车辆。在国内,也有自主品牌的廉价车型因为雨天高速匝道易甩尾失控而收到比例不低的客户投诉,因为不是热销车型才避免成为了热点话题。

在极限工况下,讨论操控性有没有用,和讨论ESC电子稳定控制有没有用,有着极其相近的哲学。

 

即便不是极限情况,操稳性能也同样与安全、舒适的行车相关。

某硬派越野车,因为使用了循环球蜗轮蜗杆转向器,所以转向空行程很大,很多客户投诉抱怨,说在北京的六环上超越大卡车的时候,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握紧方向盘,深踩油门,咬着牙地尽快超过去。



我在几年前的时候开过朋友的一台自主品牌紧凑型家用轿车,还是一台准新车,跨城出行,一路高速。这台车有相当明显的直行稳定性问题,Wandering很明显,就是你保持方向盘不动,走直线,车头的指向就会时左时右随机地“飘走”。不幸的是,通过轻微转动方向盘来修正行驶轨迹的时候,方向盘的反馈还很“虚”,就是你虽然打了方向盘,但是手上感觉不到方向盘的力量。(玩过公园的健身器材吗?有一种用来活动上肢的,就是那种感觉。)方向盘打小了,车子没什么反应,还是向着相邻车道跑,打大一点车子是有反应了,可是手上几乎感觉不到什么变化。一路开下来,不光感觉精神疲惫,而且稍不留神车子就会跑向相邻车道或者是护栏。长途驾驶,不仅仅是一种煎熬,也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

 



更有趣的是,当我问起这台车的车主有没有感觉到这个现象的时候,这哥们一脸茫然——“什么?!没有啊!挺好的啊!”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廉价买菜车不配谈操控。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二十多岁,人生第一台车,无关爱好,仅仅为了代步,操控好一点差一点,会影响他的选择吗?八成不会,但是并不代表操控性就没用——

高速行驶时方向飘忽不定,他没有感觉到不好,没有抱怨,但是问题带给他的疲劳感和不安全因素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他开过朋友的另一自主品牌家用车之后,觉得比他自己的车跑高速轻松多了,他觉得下次换车的时候我可能要多考看看那个品牌的车,用户粘性就丢掉了一些;

等后来他有钱之后,换了一台宝马3系,他也说不出哪儿好,但是能感觉到比他上一辆车好开多了。

 


你看,虽然所谓“操控性”中,很多内容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都是难以言表、甚至是难以感知的,但是说不出来不代表感觉不到,感觉不到不代表不存在,用户会用脚投票

 

诚然,买车的时候,操控性能在消费者心里的地位很低,除了价格之外,汽车的什么属性地位高呢?要便宜、省油、保养便宜、带上一家人不挤、能上马路牙子、如果能看着高级点开出去有面子就更好了……所以很多人喜欢重心高的SUV、喜欢轴距更长的车,因为这才是他们买车的目的——能为自己遮风挡雨,能让上下班的行程更加轻松,能携家带口出行,能有助于交际——这些都与生活的幸福感紧密相关。对于不太在乎驾驶乐趣的用户来说,这就像买手机一样,他希望它能打电话、发微信、刷微博……这些才是买手机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划拉手机屏幕的时候搓着爽。

 

但是,心理地位低不代表一点都不在乎,更不意味着可以舍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买到的手机触控灵敏、操作流畅,那些高配置、大屏幕、却用了几个月就卡成PPT的山寨手机,也终究难以维持下去。汽车是一件非常讲究平衡和妥协的工业产品,各个汽车厂家所正在做的,无非是把这种平衡,向着操控以外的方面更多地倾斜一点。当然,这与国情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比较低、汽车文化也并不发达。当一家好几个人只拥有一辆汽车的时候,一家人坐着舒服总比一个人开着爽更显得重要一些。

只不过,很多人在讨论“买菜车需不需要操控性”时候,并不是抱着一颗公允的心去看问题,而是把概念偷换成了“买菜车要不要偏离性能平衡地倚重操控性”。

说起平衡,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量榜上常年居霸主地位,除了历史原因外,就车本身而言,大众汽车的各方面就很平衡。销量榜前列的紧凑型轿车,朗逸、宝来、速腾,没有哪一个是操控性突出的,但是也决没有哪个是操控性很差的,“中庸”之道拿捏得很好。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平衡是在变化的。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提升,随着人们对汽车认知的加深,这个平衡点在将来还会向着操控性能偏移一些。如今,年轻消费者所占的比例在提升,他们的车上往往坐更少的人,他们对汽车的认识往往更深,也往往更加注重驾驶的乐趣,所以你可以看到,十代思域热销了,就连凯美瑞也向着年轻运动的风格迈进了。

20年前的手机,大家还在关注打电话信号好不好,屏幕是黑白的还是彩屏,手机外壳甚至还会镶钻,而现在,人手一机,年轻人们关心的是性能,是打游戏会不会卡,是“吃鸡”的操作手感。

 



厂家在搞开发的时候,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款车的操控性能,在技术和产品中的地位我们暂且不说,至少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是被低估的。厂商不知道如何来有效地宣传它,消费者自己也以为不在乎它,但是它确实一个必不可缺的属性。更多的时候,它像一个默默无闻的服务者,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你助力,人们已经习惯了它隐形的存在。任凭是谁,鸟枪换炮买了好车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品质的提升——也可能无法一一列举出提升在什么地方,但是在事实上,这种影响潜移默化。这里不妨试想一个极端假设,如果今天的朗逸,开起来的操控感和20多年前的普桑一个水平,厂商会省掉很多开发的成本,但是消费者会怎么评价这样一台车呢?

 

当然了,目前来看,操控性并不像碰撞试验一样,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信息如何有效地传播,如何让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和设想一致的车,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我的另一篇过往文章中略有涉及。从宝马新3系的稳定杆看汽车营销

 

值得乐观的是,市场和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知也在不断进步。20多年前,汽车纷纷从化油器转向电子喷射技术的时候,就有很多老司机觉得还是化油器的发动机更有劲儿,机体振动的轰鸣、排气管喷出的黑烟、甚至更高的油耗,都是这种观点的佐证,而今我们回头再看呢?

 



 

【谨向默默无闻耕耘在幕后的工程师同行们致以敬意。】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72关注 | 12作品
+ 关注
底盘性能专长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