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弟,多穿点,别冻着!

// 本周轮值 //



宋海涛

《海川品车》《路边停车场》投资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首《松花江上》,唱响了七十多个年头,唱红了无数的歌手,也把一条美丽的松花江介绍给了全国人民。而沿岸的城市也因此而被大家记住,松花江沿岸最大的三座城市应属吉林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上游的吉林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中游的哈尔滨也闻名遐迩,只有下游的佳木斯市,相对了解的人比较少,而我有幸,在上游的吉林呆过一阵,在中游的哈尔滨则上过几年学。


无论你喜不喜欢哈尔滨,都会爱上这里的冬天,大雪铺天盖地,小雪洋洋洒洒,每到有雪,哈尔滨就变成了一个基调纯白的童话世界,所有的街道、建筑、树木和所有的一切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衣。江北的冰雪大世界算是中国老字号,也是东北最响亮的旅游名牌,冰景亦真亦幻,冰雕玲珑剔透,雪雕惟妙惟肖,而那些来自南方的游人们则拼命地享受着这梦幻般的冰雪奇景,初时不觉得冷,以致于到了最后,连说话都变成了一种奢望,而光着膀子的哈尔滨爷们,则说笑着赤膊跳到冰窟窿里游泳。


哈尔滨是那种典型的东北城市,大街上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渗透着浓浓的东北味道。冰糖葫芦、烤地瓜、炒松籽、酱骨棒、二人转……,这里一样都不缺,更别提哈尔滨红肠和大列巴面包以及那大马哈鱼,还有勇闯天涯和哈啤永远都是我的最爱,更难得的是哈尔滨人的热情,即便天冷得要命,可对面碰上了,大老远的就会招呼你一句:”“来啦,老弟。”都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那哈尔滨人呢?应该是活雷锋中的活雷锋!


不过活雷锋太多的结果就是,这座城市堵车严重,虽然汽车保有量远没有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多,但哈尔滨的堵车之严重,与帝都相比都不遑多让。连带着这座城市的格局也是杂乱无章。或许骨子里,哈尔滨就是一个大杂烩,无论建筑还是饮食,都是俄、欧、日、韩、回、汉、满各种风格夹杂在一起,没有任何秩序可言。


但哈尔滨却十分精细,比如会把一面墙整个画成一幅漫画,或者在路旁安一排雅致的日式小灯,细微之处透着一股洋气,让人不禁感叹,毕竟是外国人建起来的城市啊。另外,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一件事,是这个城市里许多最漂亮的老建筑居然不是政府机关,也非旅游景点,而是小学和中学,有俄式的也有欧式的。不知道这个重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良传统是谁留下的,俄国人还是日本人?溥仪还是张作霖?有机会一定翻开历史书找找。


哈尔滨兆麟小学

同为东北大城市,不过与沈阳和长春那种本山大叔嘴里“土得掉渣”的感觉不同,“东方小巴黎”的美誉使得哈尔滨在北方诸城中显得与众不同,如果你想要印证这一点,那就要在气温超过零下30℃的数九寒冬走到大街上去看看,那些漂亮的身材高挑的哈尔滨女孩,依然像欧洲姑娘一样穿着华丽的貂儿+长长的丝袜,踏着长筒皮靴,嘴里吃着冰淇淋,妖娆的走着、逛着。哈尔滨的美女,身上似乎已感染了东北爷们的豪爽,更有一种特别的风情。冬天里,哈尔滨女孩儿们那随风轻飘的围巾儿和冰糖葫芦俨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夏季的哈尔滨同样诱人,每到夜晚,大街上飘荡着的浓浓的烧烤香味儿在时刻提醒你,这是以“重工业是烧烤、轻工业为喊麦”的东北大地。享受过哈尔滨独有的小串和哈啤后,一定要去中央大街走一走,逛一逛,哪里不单是最能体现哈尔滨特色的地方,而且还是来自异国的美女云集之处。


俗话说,街道是城市的经络和血脉,经络和血脉不通就会瘫痪,建城首先要有街道。据说这条中央大街是新中国第一条步行街,青石铺就,宽广闲逸。走在繁华的中央大街时,你会被街道两旁豪华的商场所吸引,但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街道两旁的欧式低矮建筑,俄罗斯风格、日尔曼风格、日本风格……,还有排着长长队伍的马迭尔冰棍售卖亭,即便不出国,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样式多彩的异国风情,在中央大街上,那些皮肤白皙、身材高挑、脸蛋儿红润的俄罗斯美女,或许会让你误以为是走在了莫斯科的街道上。


在哈尔滨,不光俄罗斯的姑娘多,俄罗斯的商品也丰富,甚至是俄罗斯境内的商店里面的商品品种也没有这里的丰富、数量也没有这里多。俄罗斯商品一条街已经是外地游客来哈尔滨必去的地方之一。除了中央大街,附近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哈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外观古朴典雅,凝重大方,伫立在广场中央,每逢节假日的钟声悠扬悦耳,弥散在城市上空。


姑娘、蹦迪、哈啤和中央大街,一起构成了我记忆中哈尔滨的模样,虽然近几年不常回去了,但仍是时常会回想起少年时的那段生活经历,虽然遭遇了经济滑坡和人口外流的窘况,但衷心祝愿这座城市能够再次找到振兴的方向。


最后,听听各位老师对哈尔滨都有哪些美好回忆。






 何毅

 《超级马力》出品人

  视车科技联合创始人

海涛重情,在南方发达后不忘自己的家乡。细品字里行间浓浓的荷尔蒙气息,才懂得这是借景抒情,留恋的哪里是家乡?明明是家乡的姑娘。妖娆、异域、美女云集,华丽的貂儿+长长的丝袜以及丝袜下的大长腿……在如此性感的描述下,海涛评车的文字显得相形见拙。哈尔滨是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红肠、大列巴、马迭尔冰棍都让人回味儿,浓浓的肉味儿、浓浓的酸味的儿和那浓浓的奶味儿。






 李耕

 《轿车情报》总编辑

 “汽车一加一”、“走吧耕叔Vlog”、

 “上车吧吃货”创始人

说到自己的家乡,总感觉略为复杂。第一故乡自然是长春,正宗的汽车城子弟,这也注定了我始终坚持在汽车行业的经历。小时候对长春的印象就是树多,邻里邻居的长辈们也都是同事,夏天的奶油冰糕,冬天自己动手挖菜窖储存大白菜、土豆、萝卜,大缸积酸菜,腌萝卜糖蒜等等,70年代的东北物资确实匮乏,可童年留下的回忆也是最深刻的。在13岁的时候跟随家人一起离开了长春,在那之后回长春探亲和出差的次数也不算太多,但每次回去都颇感亲切,曾经的同学也都五湖四海,但在不懈的努力下还是建起了一个同学微信群,让当年的情谊得以延续。虽然离开长春很久了,但我始终以自己是长春人而感到骄傲。

随后的生活轨迹是天津——上海——北京——上海,包括长春在内,每个城市都在发生在天翻覆地的变化,而我似乎与汽车的缘分也不断在延续,好像哪里的汽车工业更发达,我就出现在哪里。






 夏东

 “踢车帮”主持人、出品人

我家跟哈尔滨关系还是很紧密的。母亲在解放初期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刚上学,就迁到哈尔滨了。条件之艰苦,成了她后来津津乐道的各种段子。比如十冬腊月茅房里的奇观。后来实在是没法正常教学,交大又迁回了北京。对她来说,犹如从地狱回到天堂。从她的故事里,我知道了什么叫地区差异。后来,她的二弟,我舅父,定居在哈尔滨,结婚生女,成了一名颇有名气的高中数学教师,级别相当于大学教授。自从高考成了中国人改变命运的门径,他也是桃李满天下那种感觉了。有趣的是,哈尔滨离我曾经很近实际上又很遥远。小时候,舅父一家多次来北京探望,哈尔滨对我来说,就是对东北唯一的认识了。可至今,我却不太记得自己是否去过那里。很模糊的记忆好像是到那里出过一次差,又好像没有去过。用力回忆,貌似去过街上秋林商店卖香肠面包的临街柜台。这座东北著名的城市,在我的印象里,已经排在沈阳、大连和长春之后了。人,年龄越大越擅长回忆,那些年轻时忘记的东西,都会慢慢想起来了。这是不是个规律呢?人生是个旅途,刚启程时,你憧憬的是前途会看到什么,经历什么,得到什么。快走到头时,走不动了,前途已经所剩无几,终点就在眼前。回头看,则是长长的经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新鲜趣闻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万关注 | 479作品
+ 关注
从主编的第一人称视角聊一聊汽车那些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