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霸榜背后 自建充电桩这件事 传统车企是不愿还是不能?

月初时节,销量是最好的谈资。上周刚在纳斯达克敲完钟的李想,在微信里又一次展开了特斯拉的大讨论。


一组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今年6月的汽车销量数据显示,特斯拉Model3在三个城市都实现了销量冠军,且都是碾压级别的存在(销量为第二名的2-3倍)。用李想的原话说,“一辆445公里续航的车干翻了一切”。

特斯拉凭什么霸榜?

这样一份销量表,反映出两个事实。一是,燃油车仍然占据各大限购城市的新车销售量主流,这其中有新增指标,更多的则来自置换;二是,新能源车增量几乎全部被特斯拉Model3收割。


特斯拉最核心的优势究竟是什么?最直接的想法是续航、价格、加速时间或是自动驾驶功能。然而,一众以特斯拉Model3为对标车型的电动车,纷纷在配置表上展示了自己相较于Model3的“全方位超越”,却始终无法收获特斯拉哪怕零头的销量。显然,特斯拉一定有其他什么绝招。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疯狂收割新能源订单的特斯拉 究竟能教会我们什么》进行分析。笔者觉得,如果说特斯拉在诞生之初,加速时间、续航里程、智能化配置等都是亮点,那么从现阶段来看,特斯拉最核心的优势其实已经不在车内,而在车外。

相比“薛定谔的”公共充电桩,特斯拉遍布全国的自营超充桩,有效解决了电动车车主的最大痛点——里程焦虑。而里程焦虑的核心,不是因为续航里程短,而是因为充电的不确定性。特斯拉的自营超充桩,充电速度快,状态显示精准,且位置多为商场酒店等出行目的地,让车主不再为充电感到焦虑不安。也许地方小城市的车主用家用充电桩已经足够,但对大城市车主而言,这样的体验绝对是对其他电动车的降维打击。

巧的是,随后李想也在朋友圈里将特斯拉的胜出归结为超充系统。


也就是说,对于特斯拉的竞争对手而言,你可以在产品层面达到甚至超过特斯拉Model3,甚至还能卖得比它便宜一些,但是特斯拉凭借超充,可以直接实现综合使用体验上的碾压。

不愿还是不能?

说到这儿,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这个原因,传统车企看不到么?这条被特斯拉证明过的道路,其它车企究竟是不愿走,还是不能?

笔者觉得,既不愿,也不能。

不愿是指,自建充电桩这件事,实在是太烧钱了。一个120kW直流双枪充电桩的建设成本通常为5-6万元,而特斯拉超充桩的建设成本据传在10万美元。根据特斯拉的规划,今年年内要在全国范围新增4000个超充桩,单此一项所需的成本,可想而知。


在肉眼可见的体验差距背后,是10倍量级的资金投入,而这还没算上运营成本。再考虑到充电桩建设周期,即使真有豪横的车企如恒大新能源计划“大兴土木”,也绝不是一年半载能实现的。

不能则是指,在传统的汽车产业分工中,配套基础设施这件事,就不在车企考虑的范围之内。对传统车企而言,更多扮演了产品侧各级供应链的整合角色。让传统车企直接参与充电桩的建设与运营,就好比让车企下场去建加油站,需要极大的创新精神,也需要承担很大风险。对以“稳”为发展关键词的传统车企们而言,这实在有点过于颠覆了。

综合这两点,我们看到,即使是电动车领域最为激进的豪华品牌宝马,也只能做到与合作伙伴共建充电桩并独立运营的程度;而无论是曾宣布仿效特斯拉自建超充桩的蔚来还是小鹏,最终都受制于巨大投入,而选择曲线救国。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超充桩,还真就是特斯拉的独门优势。

特斯拉还能领先多久?

当然,上述论断是基于当下时点的。实际上,随着电动汽车充电桩被纳入国家鼓励的新基建,充电体验这个问题,也得到逐步改善。以北京为例,根据此前公布的数字,目前北京共有20.51万个充电桩,未来三年还会新建超过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数量是一方面,改善体验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运营服务水平,破解“薛定谔的充电桩”。不久前,充电服务领域的“国家队”玩家——联行科技携手全国充电运营合作伙伴,推出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深度解决方案。通过将充电桩动态数据打通,打消此前用户手机里N个APP来回切换的尴尬。

不过,在解决充电焦虑这件事上,数据连通还只是第一步。通过精细化运营,让用户了解充电桩的精准实时状态,才是关键所在。从目前来看,充电桩运营从粗放到精细的道路,显然还有很长。换句话说,特斯拉仍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扮演订单收割机的角色。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Model 3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041关注 | 201作品
+ 关注
一枚落户互联网星球的汽车人,用未来的眼光看车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