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扎堆高端电动车市场,哪来的底气?你看好吗?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制造一直都在不断升级,原来的家电,现在的手机,都已经切入到高端,汽车将也不例外。从2016年开始,新能源风起云涌,从骗补贴疑云,到圈钱PPT造车,到竟然还真活下来几家高端路线的头部玩家。再到传统车企大佬们也开始层出不穷的召开发布会,担心掉队,当中不少就是高端品牌的发布。

有些是新车型,比如ES8,比如理想ONE,比如小鹏P7,30万加的时代逐步开启。有些是新品牌,但通常是新能源品牌,比如Aions和岚图,算是另开炉灶。比亚迪的朝代系列,更早在14-15年就开启了,如今已是青云直上,甚至曾经行业内此前最不看好的北汽新能源都单独推出了高端品牌arcfox。他们大体上都在做同一件事,归根结底就是几个字:是时候了。自主品牌等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农奴翻身把歌唱,大家都想珍惜机会。


如果能注意到这些事情发生得如此密集,相信你自然也会注意到,正是常规动力进入新能源时代,酝酿着这些变化的发生。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自主品牌拼命追赶小20年,在技术上仍然无法越过和外部势力之间的那道鸿沟。曾几何时,自主品牌只能被外部势力欺负在10万左右最低端的市场玩泥巴,还得靠大空间,堆配置博眼球,利润率极低。

当合资品牌卖一款车,同等级同配置比自主品牌贵好几万,当豪华品牌卖一款车,光品牌溢价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自主品牌的苦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因为技术差距太大,没有核心技术支撑,价格始终提不上来,提上来了也没人愿意买单。

而电动车不一样,大家在同一起跑线。电动车和燃油车有很多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性能就是比较“廉价”的,原先燃油车时代跑车、高端行政车,一个V12、V8的性能发动机与国产车肯定是无缘的,但是现在弄两个高功率的同步/异步交流电机并不难。


电动机极高的效率、极低震动噪音、更小的体积和理想的功率扭矩特性,都能对发动机形成降维打击。所以在动力电池稍微具备条件的时候,电动机的优势已经充分凸显,直观体验就是:十万和三十万的燃油车,动力和行驶质感有天壤之别,但是这种差别在电动汽车身上则不那么明显。虽然目前最好的电机仍然不是国产的,但国内也能做出差距没那么大的产品。

除了发动机,中国车企最大的短板其实在变速箱,电动车又可以直接跳过这一步电动车动力方面剩下的就是电控和电池了。其中,电池方面虽然跟日韩还有一定差距,但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也能挤进第一梯队电控方面。而且国内新一轮的大基建早已开始,政策扶持之下纯电用户与日俱增,虽然当前确实还有诸多不足,不过此处应有掌声。


那么豪华、高端,其实其实就剩下下面几个因素。

一来是价格贵。这个好说,定价谁不会呢?二来是设计、用料有高级感。这个也不难,自主品牌这些年最擅长的就是挖国外好的设计师,用最好的材料和细节弥补曾经三大件技术的缺失。


再则是讲故事,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毕竟百年品牌都有10多个了,马自达今年也加入百年车企俱乐部中间的赛事,像勒芒、F1、WRC,中间能讲的故事实在太多,有事没事的时候都可以“怀旧”一下。但电动车天生“环保”、“智能”、“新生代”的标签,其实可以讲新的故事,最早一批买特斯拉的人群都是加州的一批互联网从业人员,他们关心环保、关注智能、追逐新的东西,跟Old Money是两个群体。同理,对国内主流年轻消费群体,互联网时代长大的新生代,同样可以讲新的故事,他们本身就更容易被互联网的营销思维打动。


于是你看到玩服务和换电的蔚来;玩用车理念的理想;模仿特斯拉起家,从p7开始也玩起中高端,在自动驾驶方面走在最前列的小鹏;主打人-车-家无缝连接的威马等等。再到没那么激进的传统车企,像广汽新能源近日发布了全球首创两挡双电机“四合一”集成电驱,主打极致性能,东风发布的岚图主打科技与自然完美融合的高端生活方式。大家的路线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讲好故事。



在这样一个新兴,政策和大环境持续看好,且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的领域,自主品牌们显然看到了翻身的希望。既然特斯拉能把自己打造成和BBA一个级别的高端品牌,国内玩家们心里肯定会痒痒,觉得“我”是不是也可以?还不说BBA,只要能成功成为二线豪华品牌,从此以后,我也能享受到品牌溢价的福利,我还可以利用高端品牌的技术和形象下沉反哺低端走量车型。而且高端电动车品牌目前仅有特斯拉一家,市场蛋糕足够大,很诱人。

最后,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开始走高端电动化的路线,本质上是势在必行的。对于市场来说,不论国内也好国外也好,电动化本身没有异议。所以不管这些自主品牌是否最后都能取得成功,起码在消费者的心里植入了初步印象,自主品牌的电动车不再是低端品牌了。而一旦市场培育出来的,后面的豪华车品牌最终一定会在这些品牌中诞生,也期待汽车行业会出现类似华为Mate、P系列和Porsche Design的产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The End-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300关注 | 2320作品
+ 关注
业界领先的汽车科技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