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拒绝华为“供应商模式”,亲自下场造车是为何?

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有特斯拉Model Y“低价”上市,引发行业热议,马斯克也顺理成章的跻身世界首富;后有蔚来发布旗舰轿车ET7,150kWh的固态电池及NAD系统吸睛无数;现代和苹果也传出“绯闻”,合作造车的消息助推两者的股价持续上涨。然而,就在我们还没缓过神的时候,百度又宣布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官方的说法是,“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整车制造商”需要划重点,这意味着百度和吉利的合作并非长安华为的路子,更像是苹果造车,主导方是百度。其中,百度汽车主要依托于百度的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前沿技术进行竞争;而吉利更像是一个“供应商”,为百度汽车提供SEA架构。

 


百度为什么亲自造车?

如今的百度在互联网企业中已经很难称得上“巨头”,阿里、腾讯、美团、京东等,哪一个不是万亿港元市值,而百度的市值仅为819.43亿美元(约合6355亿港元),“BAT”的说法已经名不副实。所以,百度急需一个有成长性且资本市场看好的新兴业务来提升自身市值,强化行业地位。纵观百度目前的业务范围,符合这一条件并且有一定竞争力的,也就只有智能汽车领域了。

事实上,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互联网企业此前在汽车圈一直扮演的都是供应商的角色,为各大车企提供车载互联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不过,互联网企业一直都没有亲自下场造车,这一方面是心存敬畏,汽车行业毕竟是一个重资产行业,投资高、风险大;另一方面则是顾虑现有合作伙伴的抵制,供应商造车,车企怎会坐视不管?

 


而此次百度决定造车,大概率是要放弃供应商的路线,借智能汽车的“东风”提升行业地位。未来汽车市场的竞争,势必会转变为智能化的竞争,软件定义汽车是不可避免的大方向。目前来看,各大车企都力求把车载互联和自动驾驶这两大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控制在自己手中,新势力几乎都选择了自研路线,传统车企虽然还在使用互联网企业的产品,但以大众、宝马、奔驰、丰田、通用、长城等车企的种种动作来看,自研也都是主流选择,未来肯定也会逐步摆脱对互联网企业的依赖。

可以预见的是,车载互联、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的前景并不明朗,即便是如今立下“不造车”flag的华为,未来也很可能“真香”。百度要在这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亲自下场是更好的选择,更何况,它还有一个好队友——吉利。

 


百度为什么选择吉利?

说吉利是“好队友”并不为过。连续四年夺得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冠军,吉利的技术实力、工程测试能力、质量管控能力都毋庸置疑,这对于百度汽车而言,相当于直接解决了生产、质量、基础研发等一系列问题,最大的短板得到了补齐。

并且,吉利此次提供给百度汽车的是最为先进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架构下的首款车型是领克ZERO的量产版。连高端品牌领克都在使用的基础架构,足以证明其先进性和吉利的诚意。据了解,该架构不仅有着扩展性强(A到E级、轿车到皮卡全覆盖)的特点,更具备高效智能解决方案,数字化、可迭代、高度自动驾驶等,都和百度汽车的需求高度契合。

 


当然,吉利的优秀并不是百度选择吉利的根本原因。根据此前的消息,在靴子落地之前,除了吉利之外,百度还和广汽、一汽等车企进行过接触。一汽的技术实力和质量管控能力的确一般,但广汽不一样,其新能源品牌埃安的表现在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仅次于比亚迪和五菱,GEP2.0平台也是自主品牌中为数不多的纯电平台,整体实力并不比吉利差。

那么,为什么百度还是选择了吉利而非广汽?笔者推测,这或许和体制有关。广汽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体制相对臃肿,而百度是一家互联网企业,更加活跃高效,两家企业的思想、理念、体制截然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诸多矛盾。反观吉利,私企的身份让其有着更高的效率,和百度的契合度也更高。同时,吉利近几年来积极向科技企业转型,企业理念变得更加开放。梅赛德斯-奔驰旗下smart品牌在华合资项目选择了吉利作为合作伙伴而非北汽,也是同样的道理。

 


几年前,我们嘲笑新势力是PPT,质疑特斯拉的影响力,认为自动驾驶遥遥无期。但如今来看,“蔚小理”已经将品牌成功立起,并引领着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领域向上发展;特斯拉也成为了那条“鲶鱼”,不仅搅得全球汽车市场天翻地覆,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电气化、智能化进程。如今,互联网企业也正式入场,先是苹果,再是百度,未来,还会有更多。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2万关注 | 4030作品
+ 关注
汽车行业评论员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