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发展热潮告一段落,氢能源能否接过接力棒?


2020年7月,马斯克超越沃伦·巴菲特成为全球第七大富豪;8月,其超越LV老板、路威酩轩集团董事长伯纳德·阿诺特成为第四大富豪;9月,超越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成为第三大富豪;11月,超越比尔·盖茨,成为第二大富豪。

而在美国东部时间1月7日,截止美股收盘,特斯拉股价站上800美元关口,大涨近8%,总市值7735亿美元。

至此,世界首富易主,名誉归属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


短短半年时间,新能源纯电动的大趋势就催生了全新的世界首富;并且疯狂的资本还直接推动了纯电动汽车行业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括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等等车企均站上了更高的行业地位,甚至一辆车都未上市的恒大汽车,市值也如同雨后春笋势如破竹般上涨。

在这种疯狂的历史进程中,所有人都开始猜测:全民纯电动的时代,会不会有一天提前到来?

但现实啪啪打脸,“在新时代提前到来前,大趋势已经开始降温”。


2月22日,特斯拉股价大跌,埃隆马斯克失去全球首富位置;全球新能源车企股价在最近几日也开始不同程度的下跌,且没有重现开始上涨的趋势。

由此我们也可以预见,当投资热度减缓,相关品牌与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降速,而这个时候,也许此前没有得到重视的其他发展路线就会获得喘息的机会。

氢能源就是其它路线中最值得关注的那一个。


比如春节前,中石化董事长张玉卓就被曝出在蔚来汽车秦力洪的陪同下参观了蔚来换电站,而这个换电站旁边其实就是中石化的加油站。

一时间,关于双方会展开合作的传言甚嚣尘上,但与此同时,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三大能源巨头却不约而同的开始聚焦氢能源,纷纷发布了相关的方向指引;并且有意思的是,中国石化本身就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产氢企业,年产氢气超300万吨,并具有布局建设加氢站网络的天然规模优势和产销运营经验。

氢能源加速发展,政策早已埋下种子

当然,能源巨头们此时开始发力氢能源,其实并不是乘人之危,而是在去年就已经处于准备之中。

在去年的9月2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这五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明确了4方面内容,包括支持方式、示范内容、示范城市群选择、组织实施等。其中,包括以奖代补、补贴积分上限17亿元等细节均较目前的纯电动新能源补贴政策更合理,更能推动氢能源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健康发展。


而到了2021年,在接近半年之后,示范城市们各自的地方政策也开始陆续出台,以成都地区为例,2月23日,成都市政府审议了《成都市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送审稿)》,其中明确了加氢站的供地原则、标准规范、建设类型、鼓励方向等。


很明显,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的压力下,氢能源已经成为政策认可的纯电动路线外第二重磅发展方向,即便以最保守的思路来考量,因为纯电动路线可能无法完全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氢能源发展未来即使再不济,至少也是重要的补充路线方案,市场和行业均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从技术到车型,氢能源已经在路上

发展氢能源,其实本质就是发展氢燃料电池车型;而对比纯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型最优势的部分恰好就是纯电动车最大的短板部分,一辆车加注液态氢的时间与加油几乎完全一致,但是纯电动型即便是在800V高压充电的情况下,也需要至少15分钟,况且以目前电网建设情况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是没有机会看见大规模的800V甚至更高压充电站的,目前所谓的快充30分钟,将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


换句话说,如果在政策预期的2035年氢燃料电池车达到百万辆级商业应用规模前、纯电动车们依然无法解决充电速度问题的话,那么他们的市场就很有可能会被氢燃料电池车所侵占。

虽然上述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看起来未来无限美好,但现阶段依然还是非常边缘化的,无论是车型选择还是实际道路上的可用加氢站都非常有限,考虑到“一箱氢”的可用续航里程往往也不过几百公里,可能即便您买了氢燃料电池车型,也只能在示范城市内使用,城际或者长途出行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当然,加氢站目前已经在政策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车型少的问题目前也有不少车企在解决过程中,除了大家熟知的丰田MIRAI之外,国内也已经有自主车企实现了氢燃料乘用车的量产上市,比如去年北京车展上已经亮相的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其驱动电机最大功率约为150千瓦,储氢罐可装载约6.4公斤的高压氢气,仅需3-5分钟即可加满,整套动力及储能系统在NEDC综合工况下的最长续航里程大于600公里。


此外,针对目前电动车普遍无法解决的低温续航打折问题,这台氢燃料电池的MAXUS EUNIQ 7却完全无需担心,其系统采用电堆余热供暖,在-30℃低温下依然可以运行,低温下里程无衰减,整体使用感受与燃油车无异。

写在最后

总体来看,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未来5年我们就将看见氢燃料电池车的大发展,未来10-15年就有望达到甚至超越今天纯电动车型的市场规模;如果您有心,也许这就是下一个风口。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万关注 | 7936作品
+ 关注
中国新主流媒体汽车联盟成员,TNT新媒体联盟创始成员,容客内容平台创始成员,荣获2016-2017年度“中国汽车金咖奖-最佳新锐搜狐号”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