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维权:“滑落”的女车主,成为公敌的特斯拉


时至今日,特斯拉已经从“鲶鱼”,变成了“过街老鼠”。


车顶维权,特斯拉成舆论“公敌”

2021年4月19日,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车展正式开幕。

展台很大,展车很多,但所有与会“选手”都不如“网红”特斯拉亮眼。


车展开幕当天,一位女士穿着印有“刹车失灵”以及特斯拉logo的T恤,站到车顶在特斯拉展台维权,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



特斯拉工作人员试图用雨伞遮挡,但没有成功。紧接着,这位维权的张女士就被拖了出去,姿势震惊全国,有网友调侃:女车主“不慎滑落”……

当我们以为事情结束的时候,上海警方在4月20日发布公告,宣布因为“扰乱公共秩序”对在昨日车展期间以闹场方式维权的张女士,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同时,与她同行的另两位维权车主,也受到了行政警告处罚。

车顶维权事件发生后,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期的负面都是她贡献的”、“我们没有办法妥协,就是一个新产品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一时间舆论四起。

当天,新华每日电讯还发表了名为《谁给了特斯拉“不妥协”的底气》的社论,严词抨击了特斯拉对中国消费者的傲慢态度。



同时,央视新闻也发表评论:希望相关调查能尽快启动,让消费者获得真相,让维权有顺畅渠道和真诚回应。

迫于多方压力,特斯拉微博官方账号在当晚23时,终于挂出了道歉信,并用“两个尊重,一个遵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宣布将针对系列维权事件,成立专门的处理小组。

关于事故背后的原因,维权车主和特斯拉各执一词。

很显然,本次事故争议焦点是:车主称刹车失灵,但无法还原事故现场,所以难以自证。而特斯拉掌握行车数据,但因为数据保密问题,拒绝提交给有关调查部门。


女车主获释发声,特斯拉“及时”表态

维权车主和特斯拉孰对孰错,归根结底还在“行驶数据”上。

事件走向一波三折,迫于各方压力,特斯拉便从最开始的“决不妥协”,改口成了之后的“尽全力满足车主诉求”。



三天后,也就是4月22日晚,特斯拉终于对外公布了车辆事故发生前的数据,同时,还将事发前半小时的车辆原始数据通过邮件发给了张女士。

从特斯拉公布的结果来看,发生事故的Model 3刹车前车辆时速为118.5km/h,驾驶员刹车后车辆持续降速,时速降至48.5km/h时发生碰撞。从第一次刹车到碰撞间隔时间约为4.5秒左右。



总之一句话,刹车没有失灵,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

不过,“特斯拉维权案”的热度并没有因为这组数据的披露,而发生下滑。

25日,特斯拉维权女车主张女士正式获释,当晚23时15分,张女士@淡水里的珊瑚 深夜发布微博,针对自己与特斯拉的“恩怨”进行进一步回应。


图片来源:《新闻周刊》截图


张女士认为,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及她邮箱收到的数据,并不是车辆的原始数据,她要求特斯拉公布数据来源、提取方式、制作方式及筛选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张女士丈夫此前也表示,事故发生在6点左右,正值高峰,事发路段不具备开到118千米每小时的条件。且事发后,自己还反复前往该路段做实验,最高只能开到100km/h,但在这一速度下,会感觉很危险。


同时,张女士还向特斯拉方面再次提出质疑,包括对于特斯拉近期的各项态度、做法等。她表示,自己从未表达过不接受第三方检测,只是不接受他们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然而,就在声明发出1分钟后,也就是23时16分,@特斯拉 发博称:已经与张女士家属取得联系,家属表示张女士需要休息两天,之后再联系。特斯拉积极与各级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尽快启动下一次调解,并推动第三方检测。

张女士的“无辜”,特斯拉的“及时”,又一次戳通了驾驶数据的“神经”。


央视“点名”,智能汽车维权之路何去何从?

没有公开数据,无从取证;公开数据,触及隐私。

事实上,从自动驾驶功能在汽车身上实现量产以后,事故责任如何认定就已经成为最大争议点。



按照传统燃油车的做法,外界可以借助工具通过车辆OBD接口读取到行车电脑的数据。但在智能汽车身上,这一玩法显然就落伍了。

更智能的汽车,比如特斯拉,他们的行驶数据可以如同飞机的“黑匣子”一般,属于保密信息,并非车主自身所能获取。

于是,智能汽车的数据又存在一个新的问题:数据能否“说实话”?数据对场景的覆盖和还原真实度如何?“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玩法,显然无法让观众信服。

在4月25日的《新闻周刊》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评论称,最初这位女车主踩的只是特斯拉一辆车,但是发酵几天后,她踩的就不仅仅是特斯拉这一个品牌,更可能踩到了智能汽车发展的一个痛点。

特斯拉的今天,或许就是智能汽车的明天。同时,在节目中白岩松还提出了五大疑问:

智能汽车的事故鉴定该怎样靠谱?

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何让人放心?

相关的数据该放在谁的手里?

行驶数据是不是隐私?

如何保障并维护我们的权利?

然而,特斯拉目前所提供的检测机构名称都非常含糊,并没有具体单位。且国内目前针对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的检测标准和规范也还没有出台,所以这场关于行驶数据的“维权”大概率还会继续下去。

写在后面的话

从女车主站车顶维权至今,“特斯拉”事件的热度始终处在高位。由于行驶数据的划责问题,目前孰对孰错似乎还无法定论。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如果特斯拉在对待售后问题上持续傲慢,那最后抛弃它的,可能就是它忠实的簇拥者。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086关注 | 522作品
+ 关注
汽车行业热点资讯、实用技巧、劲爆内容点关注按钮免费获取!全方位提供专业的汽车、保养知识、驾驶技巧、劲爆头条等!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