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同一套底层系统,手机越来越智能,车机却始终落后且鸡肋?

对于很多经常开车的朋友们来说,我们相信大家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哪怕是最新的车型,新车搭载的车机从使用的感觉上来说,总是会差点什么?具体是什么,好像说不准,但是相比于手机、PAD等其他智能终端,车机的使用体验似乎总是差着一个“代际”。如今,除了少数厂商拥有自己的系统之外,绝大多数厂商推出的新车,车机系统的底层系统都来自于谷歌安卓,也就是和很多安卓手机系统一样,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还能明显的感觉到,车机的使用体验远不如手机呢?


实际上,尽管底层系统和技术基本一致,但是车辆和手机使用的产品规格是不一样的,在行业界有一种说法,车辆搭载的系统和芯片称之为车规级,而我们平常使用的手机、PAD搭载的系统则是消费级。车规级产品和技术的要求,要比消费级高很多,比如很多车型都会做高温、高寒试验,这对车辆的其他物理部件是考验,对车机系统也是考验,需要车机在最低零下40度,最高100度的极限温度上还能正常运行,所以想要符合车规级使用的需求,对于车机本身的要求很高,认证和量产的难度也更大。我们也知道,很多手机和PAD在零下30度早就被冻死机了,但是车机还能正常运行,这便是车轨迹产品需要拿到的水平,所以一套新系统出来,针对消费级产品的认证和适配是非常快的,但是针对车规级产品,需要大量的适配试验和可靠性、稳定性试验,最终将最成熟的产品搭载在车辆上,在这种情况下,车机的使用体验就会明显低于手机、PAD等智能终端。


当然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车机的研发始终是和新车的研发是同步的,不可能说车辆已经完全研发出来,具备量产条件了,然后负责车机研发的部门才开始在最新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车机研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单从车机的使用体验来说,国产车的表现是最好的,采用的系统也是最新的,而在产品方面相对比较保守,更加看重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日系车,在车机的系统底层版本和使用体验方面,就会更加落后。

实际上,这种区别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国产车和合资车的研发时间长短不一样。一般而言,自主品牌车型的研发时间相对较短,因为自主品牌本质上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需要追逐最新的技术,包括发动机技术、驾驶辅助、车身材料等等,在车机方面也是一样,我们看到车机系统方面出现什么新技术,自主品牌车型总是率先搭载,原因就是自主品牌车型的研发周期比较短,可以跟得上最新的底层系统和技术。


而对于合资品牌来说,由于拥有更多核心技术,所以不需要在产品层面追逐最新的技术,研发的时间和周期也会比较长。而且对于丰田这样更加谨慎的车企来说,搭载新技术、新系统,一定是要其他车企把该跳的坑都跳了,这些技术的漏洞和不足充分暴露,并且被修复之后,才会“上车”量产,观望的时间加上本身的研发周期,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合资车的车机系统,不仅仅落后于手机、PAD等消费级终端,而且落后于自主品牌车型的车机系统。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厂商本身对于车机系统不是非常在意,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车型的消费者来说,在驾驶车辆时对于车机的依赖,要远低于平常对手机等产品的依赖,很少有人会在闲暇时在车辆上运行大型游戏,所以本质上车机系统不需要像手机那般强大。而我们也发现,对于车机系统比较依赖的车型,或者说车机和车辆本身结合度比较高的车型,比如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产品,车机的流畅度和使用体验就非常好,所以厂商也是会根据产品自身对车机的需要,而对车机进行针对化处理,如果需求不大,那大可选择降低成本!


因此,综上所述,新车搭载的车机系统,很少能达到和手机、PAD等智能终端一样的使用体验,哪怕系统底层技术是完全一样的,也是如此。车辆和车机的研发过程,本质上和手机、PAD等智能终端完全不一样,需要适应的环境也更加复杂,所以最终呈现的结果也不一样,使用体验也完全不一样!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2万关注 | 3738作品
+ 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小李车评》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