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别和我谈隐私!”



“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这一切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点。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陌生。”——约翰·冯·诺依曼


出品 | 破浪图文组

文 | 赵妙琳

责编 | 章丽娟


今天,“智能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绕不开的一部分,这无疑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与此同时,个人隐私似乎又时常被冒犯。


以智能手机为例,它是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代表,储存了许多的个人隐私,而在10个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中,有10个都收到过垃圾短信、骚扰和诈骗电话。


同时,大家是否都有一种感觉,可能刚和朋友聊完“我最近想入手XX”,回到家打开购物APP,某宝便自动推送了一系列关于XX的产品给你,无形中,我们好像被“智能化”时刻监视着,所有的个人隐私好像都在大数据时代中无所遁形。



而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它俨然也成为了放大版的智能手机,随着产生和潜在的隐私数据安全问题也开始被摆上台面。


近期,特斯拉刹车时间持续发酵,它所公布的事故发生前1分钟的行车数据,如平地一声雷,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智能汽车与车辆数据隐私这一问题。



智能网联vs数据安全


目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体正朝着电动、智能、网联、共享的方向发展。


不同于传统汽车,应时而生的智能汽车是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结合后的产物,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实现车与人、车与云之间的互动。



被比喻为“四个轮子上的智能手机”的智能汽车,车上集成了大量的摄像头、雷达、测速仪等设备,以采集“大数据”,而车内搭载的系统通过与手机相连,可以提供远程操控等便捷服务。


但与此同时,系统内部又对车主的个人信息进行了记录,甚至获取并储存了所连接的手机上的通讯录和支付密码等隐私,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Upstream Security去年发布的《汽车网络安全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9年年间,全球汽车网络安全事件的数量增加了605%;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涉及车联网相关的恶意攻击多达280万次,平台漏洞、通信劫持、隐私泄露等风险较为严峻。




上个月,国家网信办首就《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数据范围、收集方式、隐私数据、数据出镜等问题进行了界定,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汽车数据安全”制定专项法规。



然,针对车辆数据安全这一问题,一场火热的讨论就此展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要以牺牲用户隐私为前提吗?这些以广大用户为目标对象所获取、收集的海量数据信息何以储存,其安全有保障性吗?


为了支持辅助驾驶,越来越多的摄像头被放在了汽车上,以特斯拉为例,它旗下最火热的Model 3全车内外便搭载了8个摄像头。


还记得3月份它的“监控门”事件吗?在网友提取和发布到网上的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前排座位,包括驾驶位和副驾驶位的人姿态和表情。



该视频一出,便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有网友认为特斯拉通过车内后视镜上方的摄像头监控驾驶者,但随后特斯拉又发布声明称其车辆并不存在通过车内摄像头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且所有中国市场上的特斯拉用户车辆均未开启车内摄像头。


即便如此,这还是让人不得不产生忧虑,车载摄像头是智能汽车特有的问题,在相对私密的汽车空间里,有一个高清摄像头时刻对着自己,无疑产生一种被监视感,觉得自己的个人隐私受到了冒犯。


但另一方面,这些车载摄像头又起到了预防驾驶员疲劳驾驶、采集路段信息的作用,不仅可以更好地规划路线,更大程度上还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形成了一大矛盾点。



然,除了摄像头之外,智能汽车所搭载的雷达、测速仪以及通过手机进行的一切数据传输,还是汽车企业进行大量的用户信息收集以了解用户喜好和习惯并优化产品的的重要渠道。


此前,高德地图便公布了一份“七大汽车品牌车主行为”的年度数据单:奔驰车主爱火锅,宝马车主爱购物,凯迪拉克偏好洗浴场所,不知不觉中,我们的驾驶信息已经被“大数据”记录下并作分析使用。


智能网联技术让汽车成为万物互联的一个终端,同时,海量的数据也就有可能暴露在这个网络中。



据国家发改委预计,2025年中国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80%,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2030年渗透率将达到95%,约为3800万辆。


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和渗透,我们一边享受其更加便利化的服务,一边又对隐私监控问题提心吊胆。


因此可以预测到,如何在保障智能汽车应有的智能的基础上,对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的保护再升级,将成为之后智能汽车中的一大竞争热点。


目前,许多车企都在此方面积极寻找突破口。如新势力品牌智己汽车针对此在摄像头上做出改善,取消了人脸识别,而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只采集眼球转动的信息,相对于全脸监控的摄像头,这确实更好地保护了敏感信息,也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关于车辆数据储存的问题,要知道,通过智能网联所识别、储存的海量的车辆行驶数据,如果泄露,小则导致个人或企业受损,大则能涉及到国家安全。


对此,各车企不得不相继完善其数据库的安全体系结构,连360网络安全公司也深入造车一线,助力打造车联网的“安全大脑”;此外,许多跨国车企如福特、宝马等已实现或计划在华建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本土化,对车辆数据输送进行严格控制。


而我上面提到的特斯拉,在上个月底,也发布声明表示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将把所有在中国大陆境内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全部存储在境内数据库中,以此实现数据存储本土化,未来还将继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



但对此,又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华数据中心建成之后谁有读取、管理的权限,是汽车企业还是政府?车主有获取和检测自身车辆数据的权利和途径吗?如何保障个人的数据不会被滥用呢?


以上这些问题,仍值得讨论和深究,因为车企不仅要关注品牌的发展,更要将服务回归到消费者本身,而自身权益才是广大用户最关注的核心问题。


总体而言,智能汽车目前还处于较为稚嫩的生长期,与针对其产生的数据问题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也正在讨论和完善阶段,但无论如此,智能汽车的数据安全问题已经被看到和重视。



汽车智能化是无法逆转的大趋势,往后人与车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不断提高保护用户隐私安全的意识,是任意一家汽车企业都应该做到的。


在智能汽车成为市场主导力量的未来,车企们更应该致力让智能汽车成为贴心的大朋友,而不是让用户的汽车生活宛如“楚门的世界”。


也许,在联网时代,个人隐私暴露在阳光下已经成了一种默许现象,这是难以规避的。而随着车联网技术的升级,和智能汽车谈隐私确实是一件较为奢侈的事,但只要将隐私数据合理化,而不是未经允许擅自公开或售卖给第三方平台,在约定俗成的界限中换取便利,便是智能汽车产业的一大进步。


于我而言,我得承认,绝对的隐私是没有的,只要不触及底线,我拿便利出让隐私,也是乐意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399关注 | 1098作品
+ 关注
《车谈会》创始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