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9月交付集体破万,但现在不太是买车好时机

今天是国庆假期后的第一天,相信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正在收拾心情,回归紧张的工(ban)作(zhuan)岗位。当然,那些请了年假的小伙伴是幸福的,还能延续几天假日的闲适与喜悦。

回顾过去七天,不知你是否与我有类似的感受——无论出游还是在家「躺尸」,就是不愿意看一眼手机,尤其不想点开那个绿色图标的 APP。

或许,这就是信息焦虑的当下,每个人内心最渴求的「放空」。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复习假期里被「略过」的新闻,并展望一下即将正式开始的第四季度。

我们大概能发现,捷报与隐忧并存,将是造车新势力、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在 2021 年的末尾共同面临的常态。


破万

被节日气氛冲淡的大新闻,依然是销量。

十月的第一天,造车新势力们照例公布了上个月的交付量。仿佛是为献礼国庆一般,头部新势力厂商的交付数字都有一个关键词——破万。

小鹏汽车抢先发布数据:9 月交付新车 10,412 台,其中主销车型小鹏 P7 占了 7,512 台。

目前,小鹏已累计交付超过 5 万辆;7-9 月累计交付 25,666 辆,单季度交付量接近 2020 年全年的交付量;1-9 月累计交付量 56,404 辆,超去年全年交付量 2 倍。

对此,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不出意外地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一篇小作文,抒发内心感慨,并对所有合作伙伴和车主们表示感谢。

当然了,何小鹏在小作文里还是玩了一把文字游戏。准确地说,小鹏汽车是新势力中第一个站出来说自己交付过万的企业,而非第一个达到这个数字的公司。

因为,蔚来同样也在 9 月实现破万——交付 10,628 台,比小鹏还多卖了两百多台车。同时,今年 1-9 月蔚来的累计交付已经超过了 6.6 万台。

凭借这个成绩,蔚来终于从 7、8 两个月销量放缓的阴霾中走出,重新夺回新势力月销量冠军的宝座。

这个冠军对蔚来自身来说也是非常及时的一针「强心剂」。要知道,这家企业近几个月过的都不太顺利,大有遭遇「水逆」的意思:

在企业发展一侧,8 月的疫情反复,让蔚来国内外供应链受到影响,导致其当月交付不足 6000,创下今年 3 月以来的最低。

随后,在消费者这边,车型座椅设计问题、NoP 自动驾驶辅助车祸,更是让其一度被卷入负面舆论的旋涡。

至于蔚来这一万多台新车是怎么卖出去的,一部分应该是零部件供应稳定之后,为 8 月减产「补课」,另外一部分更离不开终端销售的努力。

这不,蔚来高管在微博上就「凡尔赛」式的曝出了连展厅展车都几乎卖光的消息——换个角度想,要让消费者甘心为展车掏钱,福利政策肯定少不了。

相比卖展车的喜悦,最后加上感叹号的一句话看起来更为重要。「缺芯」依然正持续地引发行业阵痛,在 9 月疼的比较明显则是理想。

今年新款理想 ONE 发布之后,理想汽车官方就树了一个 Flag :要在 9 月份实现销量过万。

从新车上市后的销量表现来看,理想本来正逐步向这个目标迈进。在 8 月,理想 ONE 创下了月度销量纪录,以 9,433 台的交付成绩夺得新势力当月销量冠军,距离 9 月破万的销量只差一步之遥。

但事情的发展总不如人们计划中的那样按部就班,在蔚来和小鹏 9 月纷纷「撞线」月销万台大关后,理想 9 月交付却下滑到了 7,094 辆。

对于这个成绩,理想官方此前也已有所预兆,以降低市场预期。早在 9 月 20 日,理想就发布了一纸公告,表示受马来西亚新冠疫情影响,产品毫米波雷达所用的专用芯片遭遇了严重减产。

公布 9 月销售数据之后,理想则再次重申了这个原因,表示订单数量持续增长,无奈没有芯片,交不上车。

除了聚光灯之下的「蔚小理」,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中的玩家的 9 月表现也可圈可点。

其中,哪吒汽车交付 7,699 辆,超越理想排名新势力销量第三。而在 8 月,哪吒也曾同样超越遭遇供应链烦恼的蔚来。

很久都没有正面公布销量的威马汽车,也破天荒地公布了 9 月交付量:5,005 台,并表示前三季度累计销量 29,043 台,已超去年全年销量。

零跑汽车表示 9 月份交付新车 4,095 辆,相比 8 月有所下滑,原因「不出意外」地被归结为芯片供应不足,并表示订单量正持续增长。

不过说句实话,新势力每月交付排名之争,对于我们吃瓜群众来说,其实也就是看个热闹。如果继续关注销量数据,未来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大概是:

1. 交付破万究竟是将会成为冠军常态,还是昙花一现?要知道,何小鹏在小鹏 P5 上市的时候可是夸下了年底月销 1.5 万台的海口。

2. 月销破万之后,第一个年销量达到 10 万里程碑的新势力会是哪家?蔚来今年 9 个月累计销量 6.63 万台,距离这个数字最近。不过今年大概率我们不会看到这个里程碑真正在某家企业上实现。

3. 新势力月销榜单何时能按车型、价位进行细分,而不是现在这么笼统地按照企业来排名?毕竟,拿主销车型 10 万元以下的哪吒、零跑来和 30 万以上的蔚来、理想比,仔细想想还是不太讲「武德」。

而在单纯的交付数据背后,也许更值得每一位真正有计划买车的小伙伴关注的话题,是那只叫做「缺芯」的黑天鹅。

黑天鹅一直飞

「缺芯致 8 月汽车业蹒跚运行,多项指标增速同比两位数下滑,市场之惨状完全超出预期」这是乘联会报告中对目前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做的一个总结。

如果只关注新能源汽车,逐月上涨的大盘、新势力每月发布的捷报,可能会让人有一种市场欣欣向荣的错觉。

但毕竟新能源汽车正处于萌芽初生阶段,当我们把目光放大到整个汽车行业(当然是燃油车为主),就不难深刻体会乘联会报告中的这个「惨状」。

据研究机构统计表明,截至今年 8 月,全球范围内因芯片短缺导致的汽车减产已达 585 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减产 112.2 万辆,预计 2021 年全球汽车减产或将超过 700 万辆。

芯片供应短缺,导致产能滞后,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市场销量走低。乘联会数据显示,在 8 月,市场上最热门的乘用车继续呈现销量下滑态势。人们非常熟悉的丰田卡罗拉、本田雅阁当月销量有 30% 左右的同比下滑。

从市场整体来看,虽然每年车企和媒体都会喊「金九银十」的口号,今年的九月却显得尤其含金量不足。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9 月前四周乘用车总体销量同比下降了 13%。

至于汽车缺的到底是什么芯片,许多报道中都有过详细的解读,在此也仅做简单介绍。

按照功能划分,汽车芯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负责算力和处理,比如用于自动驾驶感知和融合的 AI 芯片,用于发动机 / 底盘 / 车身控制的传统 MCU(电子控制单元);

第二类负责功率转换,如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功率器件;

第三类是传感类芯片,用于自动驾驶各种雷达,以及气囊、胎压检测等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表明,我国传统燃油汽车芯片需求量在每辆车约 934 颗,而新能源汽车对芯片的需求量约为 1459 颗。

这些芯片涉及的具体功能小到胎压监测、雨刷控制,大到自动驾驶、车机系统无所不包。要命的是,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芯片短缺,而是疫情影响之下,谁也没法预料接下来是哪个芯片的供应会出现问题。

对此,蔚来总裁秦力洪曾在接受采访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汽车行业今年每个季度都面临芯片短缺的困扰。但每周缺的芯片都不一样,我们也不知道下一个缺的是什么芯片,就像一个餐厅做饭一样,现在少油,下一个少醋。这是局部影响,但不同的局部影响持续存在。」

其实也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可以把厂商想象成厨子,不同的车型对应不同的菜谱。芯片就像调味料,缺了油盐酱醋,再高明的厨子也做不出菜。

至于国内有些厂商常常把「自研芯片」拿出来做宣传……大家听听就好,可能有的厨子家里有开盐田的亲戚,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厨子就完全不用到菜场上去买别的调味料。


有小伙伴可能又会说了,中国车市早就进入了增长缓慢的存量市场阶段,一时的销量下滑好像也没什么稀奇。

问题是,前些年市场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芯片短缺导致减产,则变成了「供给决定需求」。说的更直白一点,现在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某些热门车。

同样是乘联会报道显示,9 月月中国内车市市场折扣率约为 13.1%,较上月末回收 0.6%。目前合资车企和豪华车企的渠道库存已经处于极低水平,车市促销力度明显回收。

对于芯片短缺问题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缓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和新冠肺炎疫情何时能真正结束一样难以预测。只能说,如果不是真的着急要买车,大家不妨再等等。

毕竟只有供大于求的时候,厂家的优惠才会更丰厚。

十月展望

聊完了 9 月份的新势力销量,在 10 月第一个工作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还是来简单展望一下接下来将会发生的几件大事。

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极氪 001 即将正式交付了。这款从发布以来就话题不断的新车,究竟会收获什么样的市场口碑很令人期待,超级充电站也会找机会为大家带来详细的评测。

另外,在假期期间突然公布获得新一轮融资的威马汽车,还在新闻稿里透露说即将在 10 月中旬发布首款纯电轿车。至于这款车究竟会是威马振兴销量的拳头产品,还是又一个「期货」,同样值得大家关注。

当然了,我们还不能忘记新能源汽车的流量明星特斯拉和比亚迪。

特斯拉的新闻总是令人琢磨不透,从销量到价格、从官司到马斯克的推特都能成为新闻,大家只能拭目以待了。

而比亚迪嘛,传闻已久的高端品牌大概率会在第四季度对外正式揭开面纱,不过还不知道是不是在十月到来。

还是那句话,美好的假期终究是结束了。回归繁忙的日常生活之后,大家还是要记得常看看超级充电站为大家带来的深刻又好玩的智能汽车点评哦!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1万关注 | 1907作品
+ 关注
最快最深刻最好玩的智能汽车点评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