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电动车更容易晕车,是谣言吗?

各位好,我是致力于给周围的人种草电动车的小宇。


如今电动车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是仍然属于出行新物种。人们在接受新物种的过程总要经历很多挑战。


电动车的发展刚刚开始,的确会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在推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常要解答一些误解和困惑,而普遍容易被问到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续航,充电,和电池安全。因为通常这三方面,是很多人对电动车有顾虑的主要因素。

 

然而当很多人放下这些顾虑,真正开始试驾的时候,没想到又要面对一个意外的状况——坐电动车更容易晕车。

 



的确,在我采访的很多电车车主里,很多人都提到在新车磨合期里,家人乘坐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为了论证这个现象,我研究了一些晕车的原理和电动车的一些特性,发现的确可以通过科学论证来解释,也就是说坐电动车晕车并非谣言。


当然针对这个问题,文章后面也总结出了几个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适应电动车。


01

人为什么会晕车?

 

其实不管电动车还是燃油车,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都会有人晕车。主要是看人体的平衡系统,能不能适应电动车加减速的情况。




根据每个人的阈值不同,表现也不太一样,而不能适应的人就容易晕车,这点就是个体的差异。


02

为什么电动车更容易晕车?

 

很多坐电动车感觉会晕车的人,在平时乘坐燃油车的时候并不会有类似的情况,因此这样就得出了相比较燃油车,人在电动车里更容易晕车这个结论。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体在这两种车型里的差异体验呢?

 

第一,输出特性不同,翻译过来就是踩油门的那一下。

 

燃油车的输出特性,导致车辆的加速,是一个持续上升的表现,配合着换挡以及引擎声音的反馈,整个加速的过程是有心理准备的。


 



而电动车大部分是没有变速箱的,输出特性是瞬间封顶,加速的过程非常迅速,也是大家常说的推背感明显,就像过山车一样。


人体的平衡系统在短时间加速的情况下,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对于那些敏感人群来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很容易晕车。

 

第二,电车有动能回收,也就是松油门的那一下。

 

燃油车刹车减速,和踩油门一样都是有一个线性的过程。而电动车都有能量回收的功能,在松开油门的时候,车辆就会从驱动感变成有明显的拖拽感。





不同车型动能回收的强度也不一样,这种感觉类似于刹车,而此时你还没有真正踩下刹车。整个开车的过程提速快,减速也快,如此反复多次顿挫感,更容易晕车。

 

最后一点,因为电动车内过于安静。

 

这个原因就很尴尬,安静的乘车体验,本来是电动车引起极度舒适的主要贡献,却同样也是导致人晕车的原因之一。

 

电动车是没有发动机变速箱的噪音,车内会非常的安静,但电动汽车的电机会发出人耳听不到的低频声音,而这种低频噪声是会引起的人体连锁反应,导致晕车。

 



燃油车的发动机噪音反而会分散大脑注意力,虽然吵,但是不会晕。就像在太安静的环境下人有时候会睡不着,来点白噪声反而更容易放松入睡。

 


03

 如何克服晕车?


看到这里,先别着急拔草电动车,因为接下来我们还会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首先个体差异下,每个人的乘坐感受是有所差异的,即使是到今天还有人会在燃油车里晕车。反过来还有一部分群体就是喜欢电动车的推背感,特斯拉的诞生就是因为马斯克着迷电动车的加速性能。


第一,就是要经常乘坐,甚至吐一次就好了。

 

这种说法虽然通俗,但却有理可依的,因为抗晕的确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进行的。


有没有发现,在一二十年前,说自己晕车的人比较多,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那是因为以前人们出行方式比较单一,如今私家车越来越普及了,人体的平衡系统已经被这样的环境锻炼出来了。

 

再比如,很多专业的舞者体操选手,能跳出优美的串翻动作,宇航员能够顺利升空,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抗晕训练。




当然针对乘坐电动车,不用特意的训练,只需要一点磨合期,大部分人还是可以适应的。


第二,正确的使用动能回收。

 

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车型能量回收强度不同,带给人的驾乘感受也不同。

 

现在很多的车型可以将能量回收系统关闭或者减轻的,可以在用车初期直接关闭,或者可以通过自定义来调整驾驶风格。

 



另外就是如果在动能回收开启的情况下,大部分时间可以把脚放在电门上,根据车况可以通过松开电门来实现减速,而不是一味的猛踩刹车。

 

最后一点,就是通过座位和氛围来实现。

 

一般来说坐在后排更容易晕车,而前排的位置因为视野开阔,能看到路面,眼睛可以随车而动,并且可以根据路况对车辆驾驶的反馈有所预判,也就不会被突然的急刹和加速而引导。

 



当然如果只有后排位置可选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坐直不靠椅背,视线尽量看着窗外。如果车内过于安静,也通过播放音乐或者新闻来转移大脑注意力。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069关注 | 719作品
+ 关注
硬核/有趣,专业/热情的汽车科技自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