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改电”也能出第二代!本田的电气化战略,到底能不能行?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这个月,本田中国正式发布了全新的电气化战略,推出了新的纯电品牌“e:N”,还宣称5年内要推出10款全新纯电车型。


除此之外,本田还带来了一款纯电架构、一套智控生态系统和新的设计语言。新战略之下的两款全球车型,也将于明年年初在国内上市。




要知道,对于合资车企来说,在国内首发全球车型可是极为罕见,这待遇十年来也没有几次。


本田的日本官网也对此给出了大篇幅的报道,足以见得本田对电气化战略的重视程度。


在现场,本田中国还放出豪言:


不仅要为中国地区打造“e:N”专属空间和“e:N”专营店,还要在2024年之前投产高效、智能、环保的纯电动车新工厂。





好家伙,这一下属实把大众、蔚来、沃尔沃等车企的玩法都凑齐了。


表面上看,本田用实际行动成为了最早“All in”电气化的日系车企,拿出来的技术似乎也达到了主流水平,还融合了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两方面的优势。


这么做的原因,也是为了实现2030年40%、2035年80%、2040年100%的电气化目标。




社长这次也特意去了一趟武汉车展,来看看东风本田的第一款纯电车型e:NS1表现到底怎么样。但社长在看完之后,却深深地为本田捏了一把汗。


那么,本田能否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忧?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01. 行动中的本田



许多人都说“一日本田,终生本田”。社长身边就有一位小伙伴是本田粉,家里从飞度换到雅阁再换到现在的冠道,一直没选择别的品牌。


刚巧,他是一名思域车主。


好奇之余,他的原话是“家里的老本田不管是开起来还是坐起来,都有一种熟悉的味道,有点像一个可靠的大伙伴。至于我买思域也有点私心,谁让它又快又帅又不贵呢。”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本田的打法相当于一直在培养同一群人的好感。


用颜值和性能打动年轻人,等他们成熟了组建家庭之后,再用大车的顾家属性再次打动他们。




但今年,本田这套可着一群羊薅的玩法,却似乎不太行得通了——


我们先来看一组乘联会的数据。


去年,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两家合资车企在华的销量达到了165.2万辆,市场份额8.2%。而所有新能源乘用车加起来,也不过124.6万辆,占比6.2%。




时间拨转到今年,在前9个月中,东本和广本的销量为106.6万辆,仅占据7.6%的市场份额,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稳中有跌”。


相比之下,新能源这边则是一路向好。181.8万辆的销量反手就是一个加倍,已经占据了12.6%的市场份额!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中。


按照这个趋势走下来,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甚至有可能达到250万辆,本田的两倍。


这也就是说,新能源车正在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向广大燃油车主逐步渗透。突破20%的占比,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本田之前的新能源策略,却属实有些“拉胯”。一共只有两款插电混动车型,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各一台,但它们仅是在外观和配置上有所区分,其实还是同一台车。


以CR-V为例,其PHEV车型的月销量只有1600台,这也就是说十台里只有一台是PHEV。


至于本田子品牌下的两款纯电车型,就更加惨淡了。本质上,这就是许多人口中的“油改电”。400多的续航和17万元的起售价,也让不少人对其望而却步。


在车企缺芯、车辆优惠大面积收紧的背景下,3-7万的优惠都没能拯救“电动版缤智/XR-V”,两台车加在一起,月销量都没破千。




不过本田对此倒是很有自知之明,并没有挂上本田的H标,而是分别找了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旗下的自主品牌思铭和理念进行生产。


而这也衍生出了一个新的“汽车美容”产业链。在闲鱼上搜索 XNV,前两条是这样的结果。




总结起来,本田用膝盖想都能知道,维持之前市场地位的唯一途径,只剩下新能源。


无他,国内新能源的盘子,实在是太大了。


但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又十分激烈。十几万的级别里,比亚迪的秦/唐/宋DM-i、小鹏P5/G3、零跑C11、埃安S/V/Y都很能打,后面还有一票车型紧随其后。


所以这次,本田必须得拿出所有压箱底的技术,押上拥有的一切,才有可能成功。



 



02. 本田的箱底,厚吗?



这次社长也在车展上看到了东风本田e:NS1的实车。单纯从外观内饰上看,设计的确在线。


等等,这外观似乎在哪里似曾相识?




这不跟上一代一样,还是“电动版缤智/XR-V”吗!



这两台兄弟车型能让脸盲症患者傻傻分不清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着同一个爸爸,HondaSUV e:prototype概念车。大概长这样:




但据本田官方的说法,这次可不再是“油改电”了,而是采用了全新的“纯电架构”e:N Architecture F(F代表前驱单电机)。


无论是底盘平台还是车架,都是纯电车型专属设计过的。


当然,有前驱架构也会有e:NArchitecture R后驱架构和e:N Architecture W四驱架构,这两个相对更高级的架构,会在以后搭载在本田的纯电中大型车上。




当然,e:N Architecture的好处也和其他纯电平台一样,它的电子电气架构更像是一张蜘蛛网,每一条丝都和其他丝相联通。


蜘蛛也能作为大脑来调动蛛丝,响应速度会更快。


燃油车和“油改电”的电子电气架构则更像各自为战的蚁巢,没法做到蜘蛛网模式的一呼百应。


所以论智能化水平,还是纯电架构会更有优势。





所以在东风本田e:NS1和广汽本田e:NP1之上,像智能语音对话、精准导航、车家互联、数字钥匙、OTA升级等都有配备,似乎是见到了目前和新势力相近的智能化水平,不过这些使用体验到底如何、可想象空间到底多大、和传统燃油车上同样拥有的那些语音和导航到底有多大进步,暂时都未可知。


本田也承诺,最新的安全驾驶辅助系统Honda SENSING 360会在2022年率先搭载于中国发布的新车上,社长推测很有可能会从这两台纯电动车上开始布局。


从传感器数量来看,也比L3的本田Legend Hybrid EX少了5个激光雷达、1个摄像头。因此这套系统依然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并不是日本本土的L3级,与今年国内兴起的激光雷达热潮又确实相差甚远。




这两大项智能化水平的表现,等到实车上市之后社长再来和大家分享。


至于其他的参数,在新的“纯电架构”之下,本田官方的说法是“续航里程与加速性能方面,实现了同级别最高水平”。




从参数上看,新车的续航里程应该在525公里左右,0-100km/h加速能跑进8秒内。


社长推测,新车大概率搭载了一台160kW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池容量大约70度。


目前在小型SUV这个级别里,续航最高的是500公里的别克微蓝7,动力最强的是160kW的马自达CX-30 EV。


本田这么说虽然有些鸡贼的嫌疑,但的确挑不出毛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话题,其实是价格。


从产品力来看,明年年初上市的东风本田e:NS1和广汽本田e:NP1应该是达到了目前的主流水平。


看上去没有亮点、也没有明显的短板。




参考上一代电动版缤智/XR-V和这一代汽油版缤智/XR-V的售价,如果新车能介于10-15万的价格区间,会成为这个价位的一匹黑马。


但如果价格依然处于15-20万的话,相信有不少用户会直接去选性价比更高、空间也更大的零跑C11,或者是可油可电的比亚迪宋DM-i。毕竟,只是达到目前主流水准的它,需要明年才量产。


总结起来,本田在新能源时代并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或许未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新能源价格战。



 



03. 未来并不明朗



其实早在1997年,本田就推出过纯电动车Honda EV PLUS。而本田开始研究电动车的时间,是1988年4月份,可以说比许多车企都要早。




但最近这二三十年,或许是日系车的技能树总是剑走偏锋,本田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给了HEV混动技术和FCV氢燃料电池技术,对于纯电动车则没有太多关注。


直到4月1日,本田重新回归了研发部门负责人接任CEO的传统,三部敏宏出任,成为本田的新任掌门人。


这位新官刚上任,就直接宣布了我们开头说的那个目标:


本田要在2040年前通过纯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车实现全面电气化。至于2050年,还要实现全面碳中和。


为此,不惜在未来6年内投入约5万亿日元(人民币3000亿元)。




这一宣言,和大众、通用等老牌车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本田也成了首家彻底放弃内燃机的日系车企。


本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相比于在全球各地区都有布局的丰田,本田明显更加倚仗中美两地的市场。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市场占据本田37%的销量,北美是34%。


可以说,在失去中美市场的那一刻,年销量全球第六的本田将会立刻退居二线。


而中美两地的新能源车,已经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


即使是为了钱和前途,本田也必须硬着头皮搞新能源。




所以在美国,本田选择在研发和零部件采购等领域和通用汽车进行深度合作,并且基于通用的Ultium电池打造纯电车型,投放全球市场。


在国内,本田则是深度绑定了宁德时代,获取稳定电池供应的同时,双方共同研发动力电池技术。再靠着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的研发能力,从中国出发,推出新的全球车型。


但作为一个外国企业,本田能否做好本土化升级,在中美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还是一个未知数。


至少在国内,有无数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在等着。



(随手扔一张前几年的图,而现如今则更是多了蔚来、理想、小鹏等一众新势力)



 


04. 写在最后



同样都是模仿起家,相比于日系车企,我们的华系车的确处境更加艰难。


日系车企能够一步步发展到巅峰,除了存在自身的原因之外,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危机、关税和排量税等等,也都是很大的外部因素。


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三要素全都凑齐了。


而华系车的发展却有所不同。华系车和我们国家一样,在被封锁、被打压的同时,几乎只能靠内驱动力在前进。


而国家在某些关键时刻,也的确付出真金白银,给产业扶持了起来。


以前的精密制造和航空航天,如今的芯片和新能源,都是如此。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爆发无穷的力量。



谁能想象,德系和日系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市场,仅仅过了10年,就让华系车夺得了38.4%的市场占比。如今的自主品牌,已经能和合资品牌分庭抗礼。


未来的车市格局如何,我们现在还无法判断。


但肉眼可见的是,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大片,即将上演。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7万关注 | 2688作品
+ 关注
想了解电动车?看我们就够了!虽然姿势不太正经,但教的东西很正经!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8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