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车企电动车即将大波来袭 成色几何?

本届广州车展共展出1020台展车,其中新能源车241台,国外品牌展车为88款,占比超过三成。曾经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合资品牌、豪华品牌等也终于意识到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加快了转型步伐。


以下几款国外品牌纯电动新车传递出各品牌不同的态度,值得购买吗?国外品牌的大举出击将会对燃油车及国内新能源品牌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

 

凯迪拉克 LYRIQ

 



凯迪拉克展台非常热闹,特别是全新的纯电中大型SUV LYRIQ更是需要排队观看。获得这么高的关注度,直观的原因就是LYRIQ极大的还原了概念车设计风格,特别是车头造型科幻色彩强烈,炫酷的灯光效果在量产车型上得以实现。超过5米的车身,在扁平化的车身造型以及溜背设计的承托下显得修长动感。

 



内饰部分有2点印象深刻:





一,整个内饰浓郁的科技风格,尺寸33英寸的环绕大屏自然是视觉焦点。这块大屏幕不仅可以传统的分成仪表盘和多媒体显示两个区域,还能进行整体显示,视觉冲击力较强。同时,新车并没有因为巨大的屏幕而放弃常用的物理按键,这是符合更多消费者使用习惯的。

二,车内储物空间设计优秀,美系车一贯不重视这一部分曾被消费者诟病,而在LYRIQ上空间实用性得到极大加强。


 



此次开启预售的是单电机后驱版,预售价43.97万元。价格和宝马iX3顶配相同,但车身定位高半级,且纯电平台具有一定优势,凯迪拉克在电动领域依然和BBA保持错位竞争。

 

如果说LYRIQ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小编认为是尽快取个好读好记的中文车名,更利于消费者传播。

 

奥迪Q4 e-tron和Q5 e-tron


奥迪的两台新车并未放在同一展台,一汽奥迪Q4 e-tron和上汽 奥迪Q5 e-tron分别在8.1和6.1馆。有意思的是,Q5 e-tron来自上汽奥迪,与一汽奥迪的Q5L并无关联,仅仅名称相似。

 

两台新车与大众ID.家族相同,均来自大众MEB纯电平台。从尺寸数据、动力参数及悬挂结构等方面来看,Q4 e-tron和Q5 e-tron可以简单看做奥迪版的ID.4和ID.5。奥迪与大众的车型共享方式虽被网友调侃,但通过转向机、减振器等关键部件的调整,Q4 e-tron和Q5 e-tron依然能够提供优于下游品牌的行驶品质,试乘试驾环节能体会到明显差异。

 



Q4 e-tron采用了奥迪家族最新设计,采用了家族传统的六边形封闭式中网,中网内部复杂的点阵式设计让前脸并不显沉闷,LED大灯灯腔内部犹如羽箭样的灯带非常别致。

 



奥迪Q4 e-tron定位紧凑型SUV,车身尺寸为4590*1865*1613mm,但得益于纯电平台的短前悬设计,轴距达到了接近中型SUV的2760mm。虽然定位上Q4 e-tron低于此前的e-tron,但是内饰设计要更加前卫,整体造型完全脱离开了现有车型的设计手法。换挡机构采用了按键式电子挡把,因此主副驾驶之间设计出了非常巨大的储物空间,车内的物品可以轻松放置妥当。

 




Q5 e-tron极大的还原了上海车展发布的Concept Shanghai概念车,多边形封闭式中网内构设计感十足。Q5 e-tron定位中大型SUV,车身尺寸为4876*1860*1675mm,轴距为2965mm。提供了“2+2+2”的六座版本和“2+3+2”的七座版本可供选择。Q5 e-tron预售价为40-50万元,而ID.6X不到24万的门槛,两者相差巨大,但同样采用后轮鼓刹令感兴趣的消费者失望,希望正式售价能有惊喜。

 

奔驰EQA/EQB




 

奔驰带来售价分别为36.58万元和43.78万元的EQA、EQB两款全新的电动车型,虽然高喊着“全面电动”的战略但似乎吸引力不够大。


EQA与EQB在外观上都保持了“原型车”GLA与GLB的高度相似,如同把EQ家族的前脸设计直接套在燃油原型车上,内饰上也如出一辙,但相比燃油版的GLA(售价27.68-33.28万元)、GLB(售价29.28-34.88万元)差距较大。两台紧凑型SUV定价到这个水平不得不说这很奔驰。

 



根据奔驰此前的规划,2025年之前紧凑型、中型等电动车都将以传统平台为基础打造,简言之就是“油改电”,需要等到2025年之后该品牌新电动车才将会基于纯电动平台打造。

 

BMW i4

 



宝马带来了首款纯电轿跑i4,外观上和4系Gran Coupe高度相似。相比4系,i4前脸配备点阵式半封闭双肾格栅,保险杠两侧进气口的取消了雾灯组,尾部最大的变化是用扩散器装饰取代了了双边双出的排气。

 



I4提供eDrive40车型和M50车型,分别搭载了最大功率为340马力的单电机布局和544马力的双电机布局,峰值扭矩分别为430牛米和795牛米。百公里加速时间分别为5.7秒和3.9秒。WLTP工况下最大续航里程分别为625km和560km。值得一提的是,M50版本是宝马纯电动M部门的首个车型,M-Power加持下动力水准已经超过了全新M4雷霆版。

 



参考i3德国起售价与国内售价接近,同样由德国引进的i4预计起售价可能在45万元左右,新车将于明年上半年上市,将与价位接近的蔚来ET7等车型展开竞争。

 

大众ID.家族

 



相比其他合资品牌,大众对新能源市场有着更快的动作。在国内,一年内连发了三款ID.产品,如此大象转身表明其油、电两条路都足够重视。以上汽大众为例:

 

3月,上汽大众上市了“2021年世界年度车”ID.4 X。

6月,上汽大众全球首发ID.6 X。这是大众首款由中国市场定制,出口欧洲的车型。

10月,欧洲销冠ID.3国内上市。



 



至此,大众ID.家族初具规模,大众有着美好的愿景,但市场反应却不够热烈。南北大众的ID.系列上市以来经历了艰难的爬坡,从3月份上市,4月实现1000辆突破,5月1500辆,6月3000辆,7月7000辆,到10月实现12000辆的销量。

 



相比于大众在燃油车的销量,ID.家族的成绩不值一提,但大众品牌ID.营销高级总监傅强却又不同看法,他认为ID.家族与所有的新势力品牌相比,上汽大众突破千辆用时更短,突破万辆也用时最短。

 



客观的说,大ID.家族是有诚意的,来自MEB纯电平台已和合资品牌还在用的“油改电”套路说了再见,保留大众元素但却有着明显创新风格的外观内饰设计很容易获得消费者认同,但在燃油车领域大获成功的“水桶原理”均衡设计思路用在新能源领域,或许是ID.家族市场反响不够火爆的一个原因。

 

本田e:NP1

 



本田在10月发布了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在本次车展上带来了e:NP1。

 

除了封闭的前格栅,很难看出这是一辆电动车。虽然本田宣称新车采用了品牌最新的e:N Design设计语言,硬朗的车身线条及锐利的头灯造型是新车的明显特征,但整车看起来就像是由XR-V“油改电”而来,如同将XR-V封闭了进气格栅。需要说明的是,新车并非“油改电”车型,而是来自本田的e:N Architecture F纯电架构,这是一个前置前驱纯电动车制造平台。



 

车头本田“H”标可点亮且尾部车标改为“HONDA”字母。新车轴距2610mm和XR-V相同,但车身更长达到了4390*1790*1560mm。相比大众ID.4小一圈,动力水平相近。

 



内饰部分最大亮点是本田竟然也用上大屏幕了,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盘+15.2英寸中控屏在当前来说不算优势,但对本田而言算是突破了。换挡方式则是采用了此前混动车型使用的按键式换挡,从展车可以看出中央通道的亮面饰板已满是指纹。

 



小编在车展现场还发现2个特别的点,一是e:NP1车底的电池护板比门槛更低,对车辆通过性有一定影响;二是e:NP1的分段式车顶,后排车顶部分采用了独特的遮阳设计。与常见的天幕或电动/手动遮阳帘不同,e:NP1是2块手动拆卸的遮阳板,采用这样独特的设置,或许是因为e:NP1为了保证溜背车型的后排头部空间。但小编在现场并未找到专门的位置去储放这两块挡板。

 

新车将会在2022年春季上市,希望届时在价格上能给出惊喜。

 

辣 车 说

 



此前,合资品牌及豪华品牌对新能源市场持观望态度,或许是船大难掉头,或许是享受着燃油车领域主导地位的红利并不急于转型。但汽车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本届车展看,登场了779台燃油车和241台新能源车,尽管燃油车在数量上仍占据绝对优势,但新能源展车数量创下历年之最。同时,新能源的市场渗透率正在发生着剧变,从去年5%到目前接近20%,意味着国内市场每销售10辆乘用车中,将有两辆为新能源车型。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甚至直言:明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会达到35%。

 



这意味着燃油车市场将会进一步的压缩,车企对燃油车的开发和推广力度难以避免的随着这一市场的缩小而减弱。而在新能源赛道上,布局较早、转型更快的自主品牌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它们开始打破曾经难以逾越的品牌鸿沟,向更高端的市场进击。

 



自主品牌燃油车仍未跨过的20万元价格天花板,在新能源领域做到了弯道超车。蔚小理等品牌已将价格稳定在了20-50万元,其中蔚来以42.5万元的平均成交价力压宝马,居奔驰之后。本次车展上大量自主品牌电动车价格定在30万元以上,长城旗下的沙龙首款车型机甲龙预售价高达48.8万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力已争夺日趋扩大的市场。但有趣的是,在燃油车领域有技术优势的外资品牌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实力并非十分突出,已经在自主阵营中消失的“油改电”方案在这些产品中大量出现。

 



有人说当外国传统大车企转身新能源后,国内新能源车企将一败涂地。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国外品牌的产品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抛开品牌号召力,产品力方面甚至没有优势。也许是国外品牌转身的程度还不够,我们期待这一市场得到更充分的竞争,不仅能倒逼和促进成长,对消费者而言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让我们静静地期待。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4万关注 | 903作品
+ 关注
执着一点,生活大有不同!不止汽车,更谈人生态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