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市场换技术”模式收效甚微?

为何“市场换技术”模式收效甚微?

文/桂源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少数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直到中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允许世界各大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

在最初提及“市场换技术”这一模式的基本概念是: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骨干企业,合资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按中国的长远利益作为发展目标。我们让出巨大的市场,我们就有资格要技术和利润。

但目前的情况则是我们让出了巨大的市场,却没有得到该有的技术和利润,特别是国外车企所拥有的先进技术,甚至有些车企对于旗下的发动机及变速箱技术已经到了一毛不拔的程度,他们拒绝向我国转让和输出技术。他们深知“养虎为患”的道理,所以他们对于车辆核心的技术上,极少对我国的车企开放,甚至因为我国车企对其技术进行了仿造和改变,则立马改变其对于合资车企的态度,甚至不惜与之对簿公堂。

纽廷根汽车产业研究学院IFA(Nürtingen Institute for the Automotive Industry)院长Willi Diez指出 :

转让技术就意味着到了专利保护的边缘”。

Willi Diez:

于是,无论是欧洲车企还是日本车企,再到北美洲车企,对于与中国合作伙伴的交易是谨慎谨慎再谨慎,他们渴望得到中国这一片较大的市场,但是又担心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而导致自身的技术被模仿或者是被逆向研发,特别是核心技术。

殊不知,如今仍然有许多车企仍然对中国汽车市场虎视眈眈,他们看着其他的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良好表现,均羡慕不已,但是苦于对技术的保守态度,仍然选择了犹豫,并且已经持续了有好几个年头。

笔者想对诸多这样或者那样还在犹豫的车企说,无论你来还是不来,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与往日有了一番天翻地覆的变化,说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各个车企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丝毫不夸张。今天你们若再想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分得一杯羹,已是难如登天。

究其原因,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已经日趋成熟,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光鲜亮丽的外观,与之相比,消费者更在乎车辆是否安全,是否有足够的性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国的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早已经不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这样简单的层面上了,并且随着80后,90后的步入社会,结婚生子,他们有着更新的消费观念,对于购买汽车他们更多则是相信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渐渐远离人云亦云的消费观。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曾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汽车技术的模仿很正常,包括此前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现代汽车等,只是车企应该在回避专利保护方面做足功课,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国内的车企曾以为可以遵循“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就可以让自己得到国外的技术,再通过将其技术搭载到旗下的车型上,以此来提高旗下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种种现象表明国外车企对于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在转让技术上相当保守,很少有国外的车企愿意将其核心的技术应用到国内车企上开发新的车型,即使是十年前的老旧技术,他们仍然选择了保守。

最近根据德国《商报》以及道琼斯通讯社等外媒报道,大众汽车在华合作伙伴一汽集团可能非法使用了大众汽车专利,两家公司目前仍然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但大众汽车目前正在对此展开调查。

大众汽车称,一汽集团仿造了其MQ200变速箱以及EA111型发动机,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有可能是指的一汽轿车(000800.SZ)旗下自主品牌奔腾。目前EA111发动机配备在POLO,斯柯达等多款大众车型上。

大众专家表示,一汽集团工程师仅仅对于这款四缸发动机的缸径和冲程稍作修改,变化幅度为数毫米,其他设计和大众专利完全一致,甚至连气门导管的结构都未作改变,“绝对是略微改动后的大众发动机拷贝版”。大众还指责一汽将曲轴箱上的大众LOGO换成一汽图标。

大众的EA111发动机:

大众汽车管理人士表示,一汽大众生产EA111发动机的许可仅限于内部,“计划从来不允许技术向外流出,因此我们的合作并非技术曝光的理由。”由于一汽并未获得大众方面的许可,因此可能必须支付专利费用作为补偿。

EA111发动机涵盖1.4TSI和1.6MPI两种子型号,配备大众Polo和高尔夫等车型,是目前大众小型车动力总成的主力。由此可知,一旦一汽将款发动机搭载在旗下的关键车型上,将会对大众旗下的小型车形成相当明显的威胁。

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的任何一家车企都不应该忘记,你们和国外车企不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你们和国外车企一直都是竞争对手,一直都是,从未改变,这样的竞争关系一直存在,不会因为你们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就会让竞争对手这一层关系消失殆尽。国内车企和国外车企永远是站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的对手,有赢有输,按经典的哲学著名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来说,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不断变化中,只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不存在绝对静止的观点。车市风云变化,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车企的市场占有率是遵循此消彼长原则的,所以作为竞争对手,有赢有输,但不是一直赢,也不是一直输。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从1983年5月,中国第一家中外整车合资汽车企业成立以来,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了25年的历史,很多合资车企的成立再到改变,始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车企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通过对旗下车型在汽车市场上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估后再进行的,为市场妥协是一个车企无奈之举,同时也是一个车企出发的根本点。任何一个车企,旗下的产品一定要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才能证明其产品的价值,一句话“好不好,市场说了算”。你的产品好,仅仅依靠企业的自吹自擂是不起作用的,市场占有率好,即使你的产品还有瑕疵,那也是好,因为你的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瑕不掩瑜大概也就是如此了,市场占有率不佳,即使你的产品没有瑕疵,市场占有率不佳也将成为你致命的弱点。

市场对于车企而言,尤为重要,但是作为车企在采取“市场换技术”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反思,为什么这样“市场换技术”的模式收效甚微,为什么通过成为合作伙伴的关系一直得不到关键核心的技术?

“市场换技术”带来的技术缺失:

车企切莫让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在学习国外车企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对于专利保护方面多加留意,注意规避学习研发技术时的侵权风险,一味的“山寨”和模仿,只会让企业离成功越来越远,而在模仿中进化,蜕变,进行创新性模仿,脱离了最简单原始的模仿,脱离了最开始的小修小改的模仿,这样的车企,才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说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63关注 | 57作品
+ 关注
独立车评人
Ta的内容
3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