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黑车漫谈——去向篇

之前发表了北京黑车漫谈的司机篇和社会篇,试图从个体与宏观两个层面对黑车现象进行反映和解读。有朋友回复批评我只动口,没有应对建议,并授予我“砖家”称号。实话说,我真不是砖家——还没到那水平,再砖也是家嘛——我只是对汽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上班族而已,称我为砖家实在是抬举了我。但同时,这位朋友的话也提醒了我:我们是否可以针对黑车现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解决建议呢?

因此,这段时间我一直以杞人忧天的“姿势”思考该问题,这也是这篇文章与前两篇的发表时间相隔很长的原因。现在,我终于做出了个人角度结论性的判断:黑车无解,或者说从所谓治理黑车层面而言,是无解的。具体解释如下:

1、黑车需要治理吗?这个命题也许换个角度表述更明确,即“黑车得罪了谁”?一是法律。黑车之所以“黑”,正是因为这种经营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也就是违法行为;二是出租汽车行业。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即便出租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是有活儿干不完,也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法理上的受害者角色;三是公众。北京停车难众所周知,在道路已经车满为患的情况下,众多黑车仍明目张胆盘踞在路口、公交车站、地铁附近、小区出入口,进一步加剧了局部拥堵,众多司机和行人腹诽不已;四是政府。政府有两方面损失,税收和形象。前者好理解,形象方面则是间接被侵害,因为要承担因治理黑车不力而被公众埋怨的名誉损失。

所以答案就简单了:黑车有病,得治。上至庙堂,远达江湖,被一辆几万块钱的黑车得罪遍了,不治你治谁?好了,大旗扯起来了,可下面才是关键。

2、谁来治理黑车?理论上,甭管是真受害假受害,受损一方都要维护自身权益,但仔细一看又不是那么回事。法律要保持权威,必须通过严格落实来实现,可目前我们的状态,只是刚刚摸到了有法可依的门槛,至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只能说“同志努力”!出租汽车公司呢?他们的关注点在于“攘外必先安内”,想方设法榨取司机和车辆的最大价值是首要任务,黑车?洒洒水啦。至于公众,我们有投票权,有被选举权,有立法权,有各种权……嗯,肯定是我们权力太多了,再加上素质不高,每天为衣食住行这种小事儿耗费了大好时间,所以我们行使了放弃权——我们不管黑车了。那么说来说去,治理黑车的重任就百分百落在政府肩上,政府当然是公众的合法代表,我们有意见,政府肯定倾听和解决,但换位思考,他们有很多更重要、更紧急、更优先的使命要代表我们完成,实在是抽不出精力,这点我们必须充分理解,轻重缓急嘛。

于是说来说去,各位受害者面对趾高气扬的黑车,或者没有威力,或者没有权力,或者没有动力,总之是各种无力。有朋友说,受害者可以组织复仇者联盟嘛,但兄弟,麻烦你回想一下历史上联合执法、多头治理、联席会议等等案例,哪个形成了长效机制,取得了长效成果?非常举措而已,复仇者联盟最后不也散伙儿了吗?

于是当我思考到这里的时候,发现目前已无路可走了。但作为理想主义者,我又禁不住幻想:假如真有那么一个有意愿、肯担当、爱惜声誉的主体获得法律授权对黑车宣战的话,在当前的环境下,治理效果如何呢?于是有了下文,可惜结论仍不可喜。

3、开展治理不等于有效治理。我的脑袋没有专家聪明,专家意见多厉害啊,专治各种不服,那么就结合他们曾提出或实施的措施来预判或回顾落实效果。

A 赶尽杀绝型。核心措施是加大布控,或钓鱼式执法,或伪装乘客现场取证,提高打击力度,没收车辆,追加罚款,行政拘留。前几年各地先后照猫画虎,但不仅成效不大,还曾惹出官司,给和谐社会添加了不和谐音符。原因何在?一是不可能长期、大量抽调人员专门干这个,确实精力有限,只适合非常时期,过后黑车反弹依旧;二是治理过程中易出现不可控情况,如逃跑、人身伤害,给社会添乱;三是罚没财物的去向始终被质疑,甚至治理的初衷也被怀疑为增加收入,给政府添堵。这种打法,可归结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B 招安归顺型。有人提出,能否将黑车纳入出租车体系,设定准入机制,通过综合考评车辆、司机等,纳入统一管理,将黑车“洗白”,名正言顺开展运营……我们能够最大程度感受到建议者的善意,也能揣测到出租汽车公司必然的愤怒与抵抗:凭什么?历史上不是没有招安,但那是无奈的,正规军干不过啸聚山林的野匪,野匪头目也想安全上岸,这才一拍即合。况且,招安得益的,恐怕只是匪军头目而已,其他人莫不是另外一个战场的炮灰。同时,大部分黑车司机恐怕也不同意,他们也会问:凭什么?我时间自由,没有份钱,有风险但可控,如此自在,谁愿意白天黑夜折腾,一睁眼就欠250块?所以,这个红娘纯属一厢情愿。

C 自生自灭型。说好听点叫无为而治,难听点就是束手无策,总体来说,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上峰有命令,就收紧风声,抓几个不长眼的典型,劲头过了,大家相安无事,这既是目前黑车治理的常态,恐怕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长态。

说来说去,无外乎这三个套路。可以无奈地发现,黑车仍将我自岿然不动。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4、黑车的命运不由自己把控。个人观点:黑车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与所谓社会环境、体制机制、法律道德没有太大联系,我们不要做无谓的引申与强化。就事而论,黑车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出行需求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合理的释放与满足。黑车问题的本质是交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终究还要靠交通网络、设施、设备的健全,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需要的是——时间。

也就是说,在我看来,短期内针对黑车的所有举措,都不会有太大效果,因为谁也无法和市场力量对抗,而时间能抚平一切。谁击败了泰森?谁打垮了马拉多纳?谁又将终结梅西?只有时间。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6关注 | 5作品
+ 关注
文化投资公司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K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