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汽车上的L113 真是越短越好吗?

一个用于汽车结构设计的尺寸代码,硬是给整成了营销符号。


这几天,大家都在聊 理想L9和AITO问界M7,这大概是有史以来对增程式电动车的关注度的高光时刻。其中,关于问界M7发布会上提到的L113,也是热议的一部分。


L113是什么意思?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只是在发布会上给出了问界M7的L113值,并未具体解释其含义。余承东仅仅是表达了问界M7的L113比宝马X7、奔驰GLS400、奥迪Q7更小,“得房率”更高,意指问界M7“公摊”更小。用房子的概念将其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之后,向外界传达出问界M7在结构设计上拥有明显优势的结论。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何为L113?



非汽车专业的人可能从来没有了解过甚至听到过L113这个词,它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不常见。但在车辆研发、设计的过程中,L113又无处不在。


简单来说,L113就是前轮轮心到加速踏板之间的距离(下图红框位置),与前悬一起组成了车头的部分。过去,我们说一台车的轴距长度会相对直观地体现这台车的纵向空间,其实更为准确的说法是轴距减去L113的空间才是实际的“得房率”或者说“得车率”。




余承东也借用了这个概念,在问界M7发布会的PPT上,这款车的“得房率”(乘员舱空间/轴距)达到了92.4%。而被用来对比的三款BBA大型SUV,这一数据基本在80%出头。


简单一看,问界M7似乎在结构设计上拥有巨大优势。但仔细一想,这个“得房率”的计算方式存在明显BUG。


其一,L113更长的车,往往意味着前悬更短,要算公摊的话为何不把前悬算进去?


其二,用轴距作为公式的分母对于有第三排的车型来说并不公平,因为SUV的第三排大多放置于后轴上,后悬的一部分实际已被用作乘坐空间。在新时代的汽车结构设计中,轴距已经不能作为车辆纵向空间表现的唯一参考了。




此外,横置平台与纵置平台对比L113并无实际意义。纵置平台因为变速箱要向后延伸,占用的纵向空间会更大,相应的中控台、方向盘、座椅都会更靠后,自然L113也会更长。而问界M7是增程式混动车,增程器采用横置布局,没有变速箱结构,L113具备天然更短的优势。




这就好比拿iPhone用GeekBench的跑分成绩与小米12用安兔兔的跑分成绩进行对比,连图一乐的意义都没有。如果L113都可以跨平台对比,那么五菱宏光的超大空间利用率是不是可以秒杀问界M7了?


L113并非以短为优



说完了余承东计算“得房率”的BUG后,我们再回到L113这一概念中。从前面的定义解释可以了解到,L113主要是前轴到防火墙这一段距离,而这个空间里包含了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结构、车轮、悬架、转向、制动、纵梁、副车架、防火墙、踏板等众多核心零部件,是机舱到乘员舱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也是底盘性能、碰撞安全、造型体态的关键部位。


一般我们说平台化,往往就是说的L113是一个定值,基于该平台前悬可调、轮距可调、轴距可调。但只要包含最多基础零部件的L113相对固定,就可以大幅提升零件的通用化率,实现零部件模块化设计,从而降低成本。




因此,L113是平台的核心,具体定多少受需求、性能、结构的共同限制,主要是造型体态、车内空间、整车性能、零部件成本、车辆演变这几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过去,车企为了尽可能地让车辆接近50:50的车身配重比,往往不会把L113设计得太短。乘员舱后移之后,带来的不仅是设计上的美感,还有更好的被动安全性能以及更大的机舱空间,从而可以容纳下纵置结构以及八缸乃至十二缸发动机。


另一方面,上个世纪普遍采用的AT变速箱尚未实现小型化、平台化,而大排量、多缸数的车又多以后驱为主,所以采用纵置布局的车型L113都偏长。像是奔驰SLS、宝马Z8等经典车型的L113更是长得离谱,这是其前置后驱的跑车布局导致的。在余承东没有翻出L113这一概念之前,业内反而是以“L113更长”作为一款车具备高性能、优雅特点的代名词。




当然了,L113更长确实会牺牲乘员舱空间,这就要看车型的定位是什么。诸如MPV车型生来就是为了将乘员舱空间最大化,所以MPV的L113是乘用车中最短的。甚至MPV的L113越短,气场越强。相反,不以空间为主要卖点的跑车、运动型轿车/SUV,则不会在L113更短上做文章。


所以,那些截图李想微博的人,实际都没理解他到底在表达什么。李想的意思是MPV纵向空间有效利用率是一个关键指标,MPV的L113不应该浪费空间,而并非是指L113在所有车型上都是越短越好。




总结来说,L113只在架构层面有意义,下限由满足需求的零部件模块化最小结构决定,上限由设计需求、产品定位决定。问界M7能在L113上比三款BBA旗舰SUV更短,并非是值得炫耀的事情,甚至暴露出AITO营销团队在专业知识上的缺乏。



大师观察


随着互联网、科技、手机、房地产等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纷纷进入汽车市场,汽车发布会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一场数码产品发布会,各种惊人言论、奇葩对比层出不穷。但出行体验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命题,并不能简单粗暴地从一堆数值和表格上得出优劣。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拿出L113这类业内术语进行概念转换后传播产品卖点,不仅消费者看不懂,只要是没接触过汽车研发、制造、设计过程的业内人士也不一定懂。但既然拿出来比了,观众多少会有点“不明觉厉”的感受。如果不深挖,很可能就会被带节奏。




相比起L113这类对比意义不大的数据,我倒是建议造车新势力们谈谈真正考验设计和研发能力的H30(座椅H点距离地板的高度)。在纯电汽车时代,因为电池仓下置的原因,乘坐舱地板通常被垫高,导致座椅高度很低,像是坐小板凳,失去了以往类似“日产大沙发“的乘坐感受。所以,造车新势力们往往都会尽量去研发SUV,就是因为SUV在纵向空间上有更多冗余。




如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要么是在人机工程上做文章,比如问界M7的零重力座椅,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久坐舒适感,要么是像比亚迪一样拿出CTB技术,压缩电池仓空间而非乘员舱空间。这类要拿技术和研发能力来对比,无平台差异的数值,才更有对比的意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2.6万关注 | 1.2万作品
+ 关注
汽车工程师
Ta的内容
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