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Q击”实验比“针刺”实验更靠谱?我看未必!!!

近期网上电池单体Q击比针刺实验更靠谱的言论四起,我个人的看法是电池单体枪击未必比针刺实验更靠谱!

原因如下:

从实验工具和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针刺实验就是有一根针长插入电池单体内并长时间停留从而持续短路与热失控,这样情况其实更难控制。

枪击实验,BQ射击出的子弹700-850米/秒,如果是口径BQ则为860-970米/秒,这样一来子弹是飞速的穿过电池单体并未停留在电池单体内,造成的短路时间是非常短,热量堆积也很少。相对针刺的停留与热量堆积更可控一些。

我们以漏斗与活水简单举个例子,活水以匀速流进漏斗,漏斗下面有个出水口,出水量等于活水流进的速度。

首先你用手掌盖住出水口然后立马松开,漏斗内部会暂时性的堆积少量的水而后通过一段时间会变顺畅。这相对应的就是枪击实验。


接下来你用手掌盖住出水口,然后慢慢的从手掌左边划到右边,相对而言这样漏斗里的水长时间无法顺畅排出,接下来会堆积的越来越多这样更容易溢出,更不容易把控。这相对应的就是针刺实验。


最后再来聊一下针刺实验:

大家知道为什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2015年版在2018年就开始发布征求意见稿吗?并且2020年版新国标相比起2015年版老国标测试标准还略微的调低了,这是为什么大家知道吗?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针刺测试为强制检测标准之一,同时要求结果又太过于严苛。

从锂电池诞生之初,针刺实验就成为了电池安全测试的重要手段之一。2015年版老国标针刺实验要求就是:电池单体/模组,SOC要求为100%,实验完后要求结果为;针刺后1小时内不爆炸,不起火。测试方为合格。

2020年新版国标为;电池系统,SOC要求为>90%,实验完后要求结果为;电芯针刺失控后,电池系统5分钟内不起火爆炸。测试方为合格。

正因为老版国标中针刺测试的严苛,使得当时行业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可以通过,大部分的企业无法通过测试,随即2018年1月24日就开始发布征求意见稿里取消了单体电池针刺测试要求。故新国标里面没有对电池单体做针刺测试的要求。同时在新国标中针刺测试只是测试电池系统热扩散的推荐方法之一。

截止到2023年针对锂电池的安全测试多达300多项,但是针刺测试依旧是公认最严苛的测试,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如有不足之处敬请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2.5万关注 | 1.9万作品
+ 关注
最快、最新、最主观、最真实的评测与分享汽车知识和新车资讯。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