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B技术究竟有多强?比亚迪海豹双面侧柱撞后电池可复用

比亚迪海豹作为比亚迪旗下的一款重磅车型,其整车产品力在比亚迪王朝和海洋网车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并且其首次应用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就在前不久国内汽车安全类测试栏目TOP Safety为验证CTB技术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意义,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新能源汽车双面侧柱碰试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它的表现如何。


CTB是什么?

CTB这三个字母全称:Cell to Body,就是把电池放到车身上,也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这项技术的优势就是可以提升整车操控性、车内空间及安全性表现。至于缺点可能就是维修成本较高。海豹采用的CTB技术不仅可以通过结构进一步优化车辆操控性及车内空间,同时凭借电池横向排布的设计,相当于给整车增加了一排纵梁,大幅提升了车身刚性,车身扭转刚度可以轻松超过40000N·m/°,正碰结构安全提升50%,侧碰结构安全提升45%。


双面侧柱碰测试

在本次双面侧柱碰挑战中,使用同一台车,在一次标准侧柱碰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侧面柱碰。第一次碰撞试验,比亚迪海豹整车以32km/h的速度和75°的角度,撞击254mm钢性柱,随后同一台车进行叠加第二次碰撞试验,以副驾驶后排撞击点进行侧柱碰试验。与传统燃油车相比, 新能源除了要考虑整车结构和乘员保护安全性,还要考虑整车碰撞发生后的电安全,而侧面柱碰相比起正面碰撞,碰撞点更集中,碰撞面积更小,对于电池包的考验也更难。

试验结果显示,比亚迪海豹整车结构最大变形量183mm,相比传统燃油车平均300mm左右的变形量,搭载CTB技术的海豹最大变形量减小了120mm左右。表明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很好地提升整车结构强度,确保从前到后各个撞击位置的结构安全。另一个因素则是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的车身纵梁缩小了前机舱与乘员舱之间的高度差,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材料本身的强度优势,并为力的传递提供更顺畅的路径。


电池安全部分,两次碰撞后电池包仅在边框产生轻微变形,带电部分无损伤,电池包主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形,电池包没有出现漏液、起火,整体结构稳定,并且在碰撞瞬间,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立即执行高压断电保护策略,高压系统电压在碰撞后的820毫秒内,迅速下降至安全电压区间内,有效保证驾乘人员生命安全。

此外,为了进一步测试电池包的安全性与稳定性,TOP Safety还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项更难的试验,将参与了两次侧柱碰的电池包重新装入另一台新车后,车辆可以正常启动、安全行驶,证明碰撞后的电池包功能性一切正常。

通过实验数据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由于海豹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采用更科学技术及阻燃材料和结构设计,使得车身具备充足的吸能空间及更顺畅的能量传递路径,从而更加保证了车辆的安全。


CTB技术为何如此硬核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早已经从代步工具发展成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对于消费者来说相比驾驶,安全更重要。而比亚迪海豹CTB能有如此出众的表现,主要得益于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整车三明治结构,发挥刀片电池既是能量体又是结构件的优势,突出的安全设计。

在CTB技术加持下,刀片电池包与车身集成后,宽包电池作为刚性体结构件加强了车身环形结构,同时优化电池包边框结构设计,电池上盖、电芯和边框参与整车传力,进一步加固底盘结构,平衡整车重心,使整车强度大幅提高。所以海豹所采用的刀片电池既是能量体,也是结构件,成为车身传力和吸能结构的一部分,在碰撞工况下,车身具备充足的吸能空间及更顺畅的能量传递路径,乘员舱形变大幅减小,给乘客创造了坚固安全的环境。


在我看来,在纯电动车发展过程中,CTB不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但却是纯电动车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过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现在CTB技术还面临一些问题,但其在在电池安全、整车安全、电池容量上确实有了大幅提升。而此次双面侧柱碰试验中,搭载了 CTB 技术的比亚迪海豹通过试验,也证明了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安全性,同时证明了全新 e 平台 3.0 的技术优越性。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碰撞测试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万关注 | 211作品
+ 关注
无固定频率更新,但发文就要分享点儿有用的!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7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