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大爽文,为什么中国汽车人还要读《埃隆·马斯克传》?


阅读《埃隆·马斯克传》,不止于读懂特斯拉和Space X,还有...

 


撰文|大野编辑|路由社

 

 


尽管各方反馈褒贬不一,甚至多有批评,2023年9月新近出版的《埃隆·马斯克传》([美]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著 孙思远 刘家琦 译,中信出版社),大概率仍然会是不容忽略的年度读物之一。 

究其原因,不只是这篇“升级打怪”式叙事的霸道总裁文,在为眼前这个动荡不安的时局打了一针鸡血或带来一种振奋的心情。 

事实上,相比起提供情绪价值,艾萨克森这部最新传记作品依旧写出了有关“钢铁侠”和他所代表的另外一些叫做“硬核”的东西。 

换句话说,这本新书与其说是在为“钢铁侠”立传,倒不如说是通过埃隆·马斯克这个具体的人在为“硬核”这种时代表情树碑立传。 

那么,这一次,艾萨克森实际做到的程度和效果如何呢? 

从个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的阅读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开放性思考来看,这本传记依旧值得国内汽车人们拿来读一读。 

首先,在国内目前的商业环境与媒体氛围下面,本书这样一种基于长时间跟访(据本书作者在文末“致谢”里称,为了写作这本自传,如影随形地跟访了传主埃隆·马斯克两年),加上相关人物交叉采访的长篇报道,确实并不多见。 

由此带来本书的一大特色:内容充实且翔实,故事性、可读性也都很高,属于文笔流畅的大爽文。“创业-打怪-暴走-成功-迎娶白富美-再创业”的叙事方式,接近经典武侠小说。

因为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联系紧密,读来很鲜活,也能带来不少延展性、开放性的思考。 

其次,前有《斯蒂夫·乔布斯传》、《爱因斯坦:生活与宇宙》、《创新者: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颠覆世界》、《富兰克林传》等多部畅销传记作品在先,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艾萨克森这本有关埃隆·马斯克的传记,也就具备一部优秀传记作品知人论世、透过焦点人物来反映时代的普遍特征。 

其中,有关人物“传记”的部分,个人印象最深、最感兴趣,也有不甚满足的地方至少有四: 

第一、相比于许多常人满足于当下的即时满足,马斯克的天赋、天性和成长经历,似乎都更加靠近延迟满足,而且即便取得伟大的商业成功之后,他的满足感都是非常短暂的。 

这种性格驱使他不断踏上了商业冒险的旅途,也一次次投身探索技术与商业的边界,并且一再逆转颓势,押注到了更大的商业成功。 

第二、作者习惯把马斯克个人的理科天赋、工程素养、动手能力和商业直觉,当然也包括他的性格缺陷、心理学症状,都归结于他的童年和家庭背景,尤其是他的工程师父亲。 

 

从写作手法来说,有关他的情绪在阳光模式和暗黑模式之间的摇摆,就像用蓝色药丸和红色药丸来简单二元区分,在方便结构文章叙述脉络的同时,或许也有失之简化之弊? 

第三、少年当立大志,也少不了执念、目标感和超强行动力的护航。 从小就沉迷于科幻小说《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并热衷打策略游戏的马斯克,在年轻时就已早早确立了殖民火星的使命和愿景。

因此,Space X成为他撬动整个事业版图的原点和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的起点。包括总结出“五步工作法”来强力驱动和粗暴逼迫手下的团队,时不我待地快速推进一个个看似不切实际目标的实现。 

第四、马斯克涉足的那些看似并无关联的技术领域和商业行为,最后都逐步统一到一个更为宏大的版图之下。许多突破性技术和商业上的革新都是逐渐完成连接和拼图的,并非一蹴而就。 

这背后的推动过程,少不了马斯克超强现实扭曲力场的过人能力(正如丘吉尔、奥巴马、乔布斯等等政治人物和商业偶像做到的一样),也少不了一群追随者的躬身入局、殚精竭虑的效忠。可惜,本书提及的这部分人往往一笔带过,或展开不足。 

 

再次,对于国内汽车人来说,作为传统汽车行业当之无愧的“颠覆者”,成功做出特斯拉这家万亿美元市值电动汽车公司的埃隆·马斯克,书中那些跟汽车有关的一些故事和章节,更容易引发好奇、兴趣和思考。 

譬如,第31章的“拯救特斯拉”。 

2008年,特斯拉面临第一次生死存亡的时刻,来自戴姆勒的注资拯救了它。 

当时,马斯克的团队用来说服骄傲德国人的方法是一款电动smart的原型车——做法是拆掉了一台燃油版samrt的动力总成,为它装上了Roadster的电机和电池包。由此,特斯拉拿到了一份为smart汽车供应电池包和动力总成的合同,以及戴姆勒5000万美元的投资。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看,这个插曲足以引发一些有趣的思考: 

一家创业小公司和一家百年大公司之间的偶尔“交汇”,能够为历史上演哪些新的脚本?对于走到行业十字路口的行业来说,颠覆者和守成者之间的竞合关系如何成为可能? 

譬如,第46章的“弗里蒙特工厂地狱”。 

2018年初,市值一举超过通用汽车,股价也徘徊在历史高位,已经卖出10万辆汽车的特斯拉,却依旧亏损22亿美元。 

为了实现周生产5000台的目标,以对抗来自华尔街的做空者,帮助特斯拉盈利和活下去,马斯克一头扎进了弗里蒙特工厂,亲自拿自己崇尚和推进的工厂自动化开刀,并且拿出搭建帐篷生产线的方案,以推进产量快速扩张的狂飙运动。 

对于已年近不惑(2018年6月28日是马斯克47岁生日)的“钢铁侠”来说,当时这些大刀阔斧、破釜沉舟的举动背后,更重要的是后来他广为人知的工作心法——“五步工作法”。 

对于国内效仿和追随特斯拉的造车新势力们来说,那一年,发生在弗里蒙特工厂的故事,特别是同时在快速推进当中的上海超级工厂建设项目,和后者即将在此后特斯拉高速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无不揭示了实现大规模量产和盈利,之于行业颠覆性产品的重要性。 

譬如,第93章的“车用人工智能”。 

“马斯克意识到,未来特斯拉将不仅是一家电动车公司或清洁能源公司,凭借全自动驾驶系统、Optimus合能够完成机器学习的Dojo超级计算机,特斯拉将成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不仅要在聊天机器人的虚拟世界中运营,还要在围绕着工厂和道路环境的现实世界中运营。” 

 

如果,我们真的试着从人工智能革命的高度,来理解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演进之路,那么也就不会对这一章的最后一段视而不见——“列席旁听的是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超级明星工程师,马斯克在那一周刚刚招募了他,他要为马斯克即将启动的一个新的秘密项目效力。” 

当国内还在为智能驾驶辅助究竟算是L2.5级还是L2.9级,未来有没有可能批量上车L3级而争执不休的时候,马斯克已经站在了面向人工智能革命的时代,看待和推进车用人工智能,以及它更为广阔和炫酷的应用前景。 

最后,再说一句题外话。 

基于以上这些维度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这本最新传记,或许也可以叫做人工智能革命前夜的一本《硬核传》。 

因此,也值得每一个想要成为而又未必能够成为埃隆·马斯克,但是多少能够与这个“硬核”时代同频共振的汽车人阅读、思考和对照。 


-FIN-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汽车人物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7421关注 | 883作品
+ 关注
汽车爱好者,生活发烧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