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热销,带来了全新动力能源的同时,也在电气化架构的基础上,将汽车的智能、科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智能驾驶辅助,如今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购车时最为看重、车企重点宣传的功能之一。
然而当我们满心欢喜地开上所谓的“智驾”新车时却发现……这怎么比自己开还累?
开了驾驶辅助,为什么觉得更累了?
很多人选择带有智能驾驶辅助的车型,自然是为了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或是长途自驾时,能够开得轻松一些。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科技控是为了体验新鲜技术。但既然是新鲜技术,就必然会有两个问题:行业标准和稳定性。
先来说说行业标准,虽然目前针对智能驾驶有两套行业公认的分级,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L2、L3级。但智能驾驶辅助的大部分功能,是需要驾驶员手动开启的。而问题,就出在开启方式上。
接触车型多的朋友一定有这样的感觉,每一款车型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设置界面,都有所不同。有的车型放在了中控屏幕的设置界面,有的车型则是有一个专门的车辆设置菜单,更有些车型只将相应的功能设置放在了仪表盘上。
设置好对应的功能,比如车道保持、盲区监测等功能的开关,并不代表着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被开启了。例如ACC自适应巡航就需要在某些速度区间才能手动开启,即便是全速域的自适应巡航,也并不是自动打开的。而问题就出现在开启方式上,大部分车型的巡航按键是集成在方向盘的多功能按键上的,有些在左侧、有些在右侧。还有一些车型则是将功能开启方式设置成拨杆式,这种设计通常会放置在灯光拨杆的下方。如果你驾驶过这样的车型,一定出现过打转向或是切换远光时,不小心开启了自适应巡航的尴尬。
不论是操作逻辑、开启方式还是对应的菜单层级,无疑都增加了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尤其是在多数用户习惯开启的早晚高峰、高速道路,很多时候低头操作反而会降低安全系数。
当你好不容易熟悉了车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操作方式、逻辑,以后自己能轻松一点的时候,却又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辅助功能十分鸡肋。就拿现在许多车型都会配备的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来说,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功能虽然能调整跟车距离,但即便是最小车距,在早晚高峰这样的路况中也显得过于“宽敞”了。很多时候面对突然的加塞、强行变道,往往都是以驾驶员内心一惊踩下刹车手动介入而结束。
而一些宣称配备了L2.5级智能驾驶辅助的车型,虽然能在弯道、变道等情况下做到更加舒适的介入,但对于交通标识的识别,仍然不够智能。尤其在高速道路上开启巡航功能,在匝道、收费站出入口处,时常会识别到错误的限速标识,提醒甚至直接介入减速。
虽然一些基于高精度地图的NGP系统能避免问题,但现在的装载率和覆盖率都不太够看。大部分车型搭载的L2甚至L2.5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很多场景中其实并不能有效减轻驾驶员,反而因为一些生硬的介入让驾驶员更加紧张、不适,这也是在开启驾驶辅助后,反而会觉得更累的原因所在。
当驾驶辅助被当作自动驾驶,科技真的会杀人
还记得流浪地球里的人工智能MOSS,以及吴京那句经典台词“MOSS,你在杀人”吗?实际上,一直被认为是保护人类的智驾系统,也正在成为一些交通事故里的元凶。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城高速 理想L9事故,按照理想官方的回应,这起一死三伤的惨痛事故中,在碰撞前12秒,方向盘右侧拨杆触发开启ACC功能,随后车辆以103km/h的速度,自左一车道向右一车道行驶,最终导致车辆右侧与高速路旁树木。
此外,对于车主群体提出的车辆ACC(自适应巡航)功能是否自动开启,且干预了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的问题,理想称,该车辆行驶中没有开启LKA(车道保持)功能,仅开启车辆ACC(自适应巡航)功能,因此行驶方向由驾驶员自行控制。
看到了吗?不论理想官方是不是在甩锅,当你以为开了ACC自适应巡航就安全了,实际上还要打开LKA车道保持功能才行。可万一小孩子在车机上乱点,误关了LKA车道保持功能呢?如果车辆借给别人,因为不习惯被关掉了,车主又不知情呢?
恰巧,如今的新能源车企,尤其是以智驾科技为卖点的车企会更喜欢暗示自己的产品达到了“自动驾驶”的级别。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车主甚至毫不遮掩地拍摄自己双手离开方向盘在车内躺平的视频。
不知道是车企的心理暗示实在到位,还是真的有人认为这些驾驶辅助功能就等同于自动驾驶,总之过于依赖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结果是足够惨痛的。
但正在野蛮生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没有对车企的宣传话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设计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怎么用、如何用、能做什么,都应该有一个完善的标准和管理规则,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车上放开双手。
写在最后
在出现因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导致的事故后,舆论和车企总是在表达痛心之后,把责任归结于车主的误操作。但换个角度来想,厂家在开发、设计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时,是否应该有一个标准可以遵循?在进行宣传推广时,是否应该有一个界限,而不是夸大其词地吹捧?总之,智驾虽好,但不可过度依赖。理性使用,才是最安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