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楠尽|雷军豪掷13亿的热搜里,装不下李书福的教育梦

(本文作者:资深媒体人,星车场APP总编辑沈楠)

最近,雷布斯的热度很高,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母校武汉大学的校庆之际,豪掷13亿天价捐赠,一举上了热搜。

雷军表示回馈母校不主张攀比,他只是正巧是“那个有钱人”。他自发的这个举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恩母校厚德载物,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令他仍然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他非常生活困难,因为刻苦学习,得到了武汉大学一笔丰厚的奖学金,这令他备受鼓舞。当时父母的月收入只有40块,但他一次就拿到了2000元的奖学金。

对于这个贫困的学子而言,武汉大学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彻底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最终让他成为了一名叱咤互联网江湖的知名企业家。

而最终“万倍”回报母校也成就了雷军和武汉大学之间的一段佳话。

如果说,雷军的13亿现金的大手笔捐赠是表达自己的感恩,是衣锦还乡的雷军,期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到当下像自己一样的学弟学妹们,期望他们也能获得改变人生的宝贵机会。

那么, 另外一位顶流企业家,比雷军更有钱的人,他则有着自始至终的教育梦。

这个梦想,诞生于他还没有那么有钱的时候。这个梦想,不是人生得意时的豪掷千金,而是持续了20多年的一份执着。

这个顶流的企业家,就是车圈首富李书福。

李书福很有钱。

当过多年汽车圈首富的他,创业30年来,打造出了一个世界500强级的庞大汽车王国,而其个人身价也早早就超过了千亿大关。

而就在今年,李书福还亲自孵化出了多个独角兽级的企业。可以说,李书福是一个在资本市场和汽车市场都呼风唤雨的大佬。

李书福身上的标签很多,首富,汽车狂人,自主一哥,但在他自己心中永远保留的一个标签是,校长李书福。

在汽车圈实现了汽车梦,在企业界实现了创业梦之外,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还有一个宏大的教育梦。

这个梦,一做就是20多年。这个梦,一干也是20多年。

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便筹办学校,最开始筹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后来发展为浙江豪情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全日制院校。

这三所学校,办学20余年来为汽车产业链输送23000余人,众多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骨干人员。

1999年,世纪之交,李书福在北京创办了吉利大学。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级为本科高等学校。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吉利学院成为“国家汽车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2019年,北京大学与吉利学院签署协议,北大在学科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吉利学院大力支持,这也是北大首次选择与民办高校合作。

2020年,吉利学院成都校区举办首届新车开学典礼,李书福兴奋地表示,他向全校师生抛出新梦想:北大很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吉利学院成都校区有没有可能建成一个“小北大”?

2005年,心系教育的李书福将目光瞄准了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海南,出资建设三亚市最早、规模最大的本科院校——三亚学院。

2012年,吉利又投资建设了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从1997年涉足教育行业,到目前创办了8所院校,吉利教育遍地开花,李书福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涵盖从职高到研究生不同培养层次,累计为社会培养超过18万名人才,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吉利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除了造车,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软的情怀。”“创建与造就一所可持续发展的,受人尊敬的大学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人之功所能实现,就像一场又一场接力赛,不断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每每提及教育,不是书香门第,早早就开始白手起家的李书福似乎有着一种异乎常人的热诚和坚持。

为什么首富李书福对于教育、对于育人有着这样深沉的热情与挚爱呢?

李书福办教育,是因为顶流的企业家都具有家国情怀。

古今中外,越是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具有更高的格局,他们往往去关注本质的、长期的事情。

而教育和人才无疑是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恒定的底层驱动力。

华为的任正非谈及教育,就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教育兴邦,教育强国。

“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是什么?有硬件基础,比如说铁路、公路、交通设施、城市建设、自来水各种环节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没有灵魂的,灵魂在于文化、哲学、教育,在于人类文化素质。”

在这次论坛上,李书福强调学校是驱动创新的源圈,而创新是社会前行的强大势能。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世界繁荣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一批又一批创新先驱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善于总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创新丰碑,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无数位令人尊敬的鲜活名字,他们的科学发现与创新成果永不磨灭,为人类的更好发展开疆拓土,为人间更加幸福事业贡献聪明与智慧。”

创新的源头是什么?是大学和科研机构。

“现代创新需要理论的指导,这是现代创新与传统创新的根本区别。理论源自于实践的总结,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组织,虽然这个组织的称呼各不一样,但所扮演的角色基本相同,主要从自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这样的组织通常称之为大学。”

国家和社会需要创新的澎湃动力,自然也需要创新的高等教育作为基石。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牵引车,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地。不同的国家对大学的管理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理念,无论是什么大学,学术研究成果都需要产业化,产业化过程当然需要人才,而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处。”

当大洋彼岸的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靠着企业家的天使轮资金成为了世界级的名校,中国为什么没有可能诞生这样的学校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实现了梦想的企业家也可以成为千万学子们成就梦想的助力,怀揣着公益之心的企业家也能成为共建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者”。

李书福在创业之初就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个最基本的底层逻辑,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的天赋使然。也为吉利汽车在后续实现大踏步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书福办教育,是持续探索创新教育理念的吉利样本。

高等教育始终承载着回应全球挑战、破解时代难题、推进社会进步等使命。

今天,科技革命不断加速,产业变革不断提级,由此,更具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高等教育体系面临新挑战,高等教育如何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探究。

二十余年来,吉利对高等教育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破解了一些难题。但探索创新永无止境,目前,吉利教育在继续探索更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实现教育与产业、国内与国外“双循环”的打通。

如何能够保证吉利教育高质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服务社会的同时,如何为个人提供个性化发展方案;如何破解就业难题,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吉利教育正在持续思考和破解这些问题。

而在教育领域的持续创新是李书福给出的“药方”。

为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学校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千人千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一人一个学习大纲,一人一个梦想。李书福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

2020年,李书福董事长在吉利学院成都校区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

2021 年 5 月,李书福董事长在三亚学院毕业典礼上寄语广大学子,“通过认知、选择、决策、执行这四步曲的循环往复,自然就会形成智慧,有了智慧就能适应环境,就能生存发展”,如何实现往复循环,“方法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格式”。

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的“千人千面”成为吉利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李书福董事长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为此,吉利教育积极探索实施和实现人才培养“千人千面”的路径和平台,助力更多的人实现更高价值。

李书福办教育,是打通产学相融的一次长期实践。

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当时产业人才匮乏,企业十分缺乏汽车制造的技能型工人、基层技术骨干、一线关键岗位工程师,人才问题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怎么办?以终为始,将社会与企业的的真实需求带入学校,带到培养人才的起点。

李书福走出的是一条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通过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接近产业需求,通过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机会与平台,探索出解决多层次的“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吉利方案。

吉利教育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成果,同时也是产教融合最好的实践载体。吉利企业在发展、壮大、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式发展。探索打破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错位、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变革的困境。

吉利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不断推进校企“双元”发展,探索“订单教育”新路子,切入最前沿的工业技术,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产业学院是吉利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机制探索。

几年前,吉利教育确定了“链接优势行业头部企业”以开展“够高够深”产教融合的目标。目前吉利教育的院校已建成了包括吉利在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的二十多个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建设,提高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所急需的人才。

可以说,李书福办教育,不是办企业和办教育两条腿走路,而是融为一体,形成闭环。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走进学校是为了更好地走进社会”。这条鲜明的口号被印在了每幢教学楼的入口处。

以三亚学院为例,学校与吉利在新能源(甲醇)、“三电”、汽车制造、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所属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京东、传化、阿里巴巴等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启动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先后成立“绿色新能源醇氢产业学院”“吉利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盛宝金融科技产业学院”“康养产业学院”“复星旅文智慧旅游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业务场景、实际需求与学校教学场景、人才供给有机衔接,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相互转化。

中国科技和制造业“短板”,客观反映的是教育“硬伤”。如何摆脱创新发展竞争中的技术依赖和钳制,唯有教育。因此,每一个拥有着家国情怀的中国企业家都有一个教育梦。

任正非如此,李书福也是如此。

名字中带着“书"字的李书福,除了造车梦,也有教育梦,这是中国科技制造的责任担当。

我们热烈欢迎雷军们对于教育的慷慨解囊,我们同样也应该为李书福们投身教育的这份情怀点赞。

教育需要更多热搜,教育同样需要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热点聚焦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关注 | 45作品
+ 关注
车圈边缘媒体,15年+行业报道,关注车圈八卦,关注汽车新趋势。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