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市场主流,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好感也在逐步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新能源车型而言,安全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而这也一度成为新能源车型能否被消费者认可从而大卖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国内市场,要问哪个汽车厂商的用户基础最为庞大,一汽-大众如果敢说自己是第二,恐怕没人敢说第一。确实,一汽-大众在华深耕多年,深入洞察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现如今,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最为看重的便是安全,而这恰恰也是一汽-大众打造ID.家族的初心和重心。今日,ID.家族2.0时代的首款产品-ID.7 VIZZION(以下简称:ID.7)即将迎来上市。作为全球旗舰车型,ID.7不光是一个名字,更是一汽-大众在“冗余安全标准”和“产品安全品质”的集中体现。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相比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车辆起火、自燃等安全问题依然依旧存在,极大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消费者需要的是一款从心底里放心的新能源汽车。
车身安全 才是真的安全
对于一台车而言,安全的“根儿”便是车身。所以ID.7在研发阶段,就严格按照C-NCAP 2021 五星及“中保研”C-IASI Good 这类最新的高安全标准研发。为了保障ID.7拥有过硬的安全品质,ID.7历经了多次整车碰撞试验及气囊开发试验。我们也专程探访了与ID.7安全与品质相关的多个实验室,亲眼目睹了碰撞试验的过程。至于实验室的详细内容,笔者也会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继续介绍。
说回到车身安全方面,大众品牌一直以舍得用料被大家所熟知,ID.7更是如此。新车采用八脊笼式高强度钢铝混合车身,其中热成型钢占比超过 32%,高强及超高强度钢占比超过 81%,纵梁加强件、四门和后盖采用铝合金材料,车身扭转刚度超过惊人的46100Nm/度,为用户的出行构建了一个移动的安全堡垒。
车身侧面的安全防护对新能源汽车而言非常重要。ID.7的车身门槛采用了内外双层热成型钢与蜂窝铝加强梁的“三明治”结构,蜂窝铝断面宽度超 150mm, 当侧面碰撞发生时,不规则的蜂窝状舱室由外至内逐级溃缩,再加上里外双层高强度热成型钢的加持,能够很好地对车内的人员进行保护,同时也能够保障电池包的安全。除此之外,ID.7还内置了两根加强横梁,采用了强度高达2000MPa的热成型材料,强度媲美航母级材料,可以有效抵抗侧方撞击,保护车身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电池模组在碰撞中不变形。
当然,拥有安全的框架结构只是刚刚开始,这就如同一个人想拥有强健的体魄,除了骨骼健康,核心器官需要更加健康,而这方面ID.7更有优势。
三电安全 彰显ID.风采
电池安全不单单是简单的防护,而是一套系统工程。ID.7从设计之初,就从软硬件对电池安全做出了周密防护,确保在极限情况下电池的可靠性。在硬件上,ID.7采用了宁德时代三元锂电芯,通过高稳定性正极材料和高安全电解液,保障电芯内部安全。并从壳体强度、表面绝缘、及时断电、防爆泄压上,给电芯上了 4 重保险,将漏电、起火、爆炸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此外,在电芯与电芯之间、模组与模组之间设置隔热缓冲区,以降低热失控风险。在隔热设计上,在云母板隔热的基础上增加的隔热涂层,具有不占空间、低导热系数、耐高温的特点,既能保障电池安全,又能节约空间。
ID.7 还为电池包配备了行业内首屈一指的“铠甲式”电池壳体,电池模组被 12 根铝铸造横梁组成的高强铝合金框架层层包裹,可确保在碰撞过程中冲击力被逐层吸收。
在电池安全检测方面,ID.7参考德国大众高等级安全标准,对于电池包开展了如防过充、短路等197项测试,国标仅有18项,远超国标179项。并且从电芯级别、模组级别到电池包级别,共进行436项全场景路况测试,充分诠释了一汽-大众的冗余式安全标准。
智驾安全 方可高枕无忧
汽车智能驾驶的进阶,核心是服务于人,本质要为人的出行安全服务。一汽-大众ID.7在智能化上不盲从,从用户的实际用车场景出发,为用户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智能驾驶系统。
ID.7搭载的 Emergency Assist 3.0、AEB自动紧急刹车、360度全景影像+PDC 泊车辅助等系统无一不是从安全出发的。比如,在车辆激活L2驾驶辅助功能Travel Assist后,若检测到驾驶员长时间未接管方向盘,Emergency Assist 3.0将通过声光警告、安全带拉紧、制动耸车等方式提醒用户接管驾驶。如驾驶员仍未接管驾驶,车辆将自动停车并自动激活电子手刹 EPB,停车后系统将自动鸣笛、激活车内照明、降低娱乐系统音量、解除门锁,并通过eCall紧急呼救,保障用户在紧急时刻的生命安全。再比如,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则可以在约5 km/h-30 km/h车速范围内对可能发生的碰撞作出反应,守护行车安全,以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
可以说,ID.7在驾驶车辆的各种场景上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考虑,以人的生命安全为底线,从驾驶员失能情况到停车安全、行车安全都进行有效应对,保障驾驶员和乘客可以在各种情况下实现安全驾驶和乘坐。
环境安全、信息安全 同样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载着一家人出行,清新安全的车内环境是一家人幸福出行的开始。
ID.7的座舱设计更加注重环保材料的使用。在最贴近皮肤的座椅上,ID.7采用了“MDI 水性记忆海绵”,其最大特点就是质感更贴近人体皮肤,且不含传统海绵中的金属锡催化剂成分,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除此之外,“MDI 水性记忆海绵”优化了自身的海绵泡孔结构后,有了独特的“变形记忆”功能,对驾乘者的坐姿进行了更加紧密的贴合。更为重要的是, 其棉体在不添加任何阻燃材料的情况下,就具有极强的阻燃功能,阻燃级别达到了美国加州117级防火标准,在为驾乘者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外,也在隐性地保护着车内人员的安全。
此外,ID.7上所使用到的LASD水性垫片也是车内环境安全的功臣。在此之前,大众集团高端车型才会采用这种材料,以用来取代传统的沥青阻尼片,可以有效改善车内空气环境。
在空气净化方面,ID.7提供了“双重保障”,通过PM2.5无纺布复合材料滤芯和活性炭滤芯双层滤芯高效过滤灰尘和花粉,去除空气异味,过滤效率达到99%以上,60 秒内可将初始浓度80ppm的正丁醇、甲苯除净,SO₂去除率89%,NOx去除率 85%,大大降低了车外雾霾伤害车内家人的可能性。
对于小概率的安全变量,一汽-大众一直以高标准实验来验证,从而以高标准守护用户出行。我们对一汽-大众长春实验室进行参观,再一次印证了ID.7的高标准安全。
苛刻实验 造就ID.级安全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参观了零部件耐久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电池实验室、质保实验室、碰撞实验室等,对ID.7的整车安全、三电安全、品质安全、环境安全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中整车淋雨实验让人记忆犹新。实验模拟整车在日常使用中遇到的小雨、中雨以及超大暴雨环境。通过9种不同的车身姿态模拟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的车身最大倾斜角度,并对整车进行无死角极限喷淋测试。整个实验淋雨时长到1600分钟,累计降雨量达到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最大全年累计降水量两倍(2021年,桂林,2533.6mm),从而验证了ID.7卓越的密闭性能。
阳光模拟试验通过静态阳光箱加速模拟世界上光照条件最严厉的两个试验场“美国亚利桑那暴晒试验场”与“南非Kalahari试验场”。单轮次试验周期25天,分为15个干燥循环和10个湿热循环,试验过程中车内最高温度可达到110°,从而保证ID.7在15年内内外饰零部件表面的质感无变化,整车颜色无变化,电器功能和动力总成功能总不失效。
气候交变试验,通过高温低温,高湿低湿的不断交替变化,模拟一年四季各气候条件下客户的用车场景与车辆状态。过程中最高条件温湿度为80°C, 80%RH, 最低温度为-40°,通过共20次的气候交替验证ID.7所有内外饰零件的硬核质量。
由此可见,在造车安全这件事上,老牌大厂的底蕴可见一斑,也让用户对一汽-大众ID.7的安全性能吃了定心丸。
写在最后
打造一台足够安全的新能源车,在安全这件事上“较真”到底,这是一汽-大众所追求的。
当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汽-大众安全执念的一个缩影,更多的安全还凝聚在产品当中,需要用户在出行生活中获得感知。对于一汽-大众ID.7而言,努力锻炼过硬的“安全基本功”,上万次的重复只为将安全变量降到最低。可以预想,以智能升级、全维安全开启ID.家族2.0时代的ID.7定会在国内大放光彩,它的未来也更加值得我们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