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摔完,又拆车,第四代奔腾B70真敢玩!

奔腾B70,B级轿车自主品牌开创者,老司机(意指纯粹的老司机)应该都知道,它当年的第一代,为了赚足眼球,以侧翻挑战来公开检验车身安全,技惊四座;如今的第四代奔腾B70,比它“曾祖父”玩的更大,以极速连续翻滚挑战,拉开了上市序幕,这已经到了亮瞎眼球的境界,还是“钛合金”的那种。

 

不过就在这一代B70还在“嘚瑟”的时候,它,被拆了,连同他曾祖父一起拆了!▋  缘起——被“盯上”12月初,第四代奔腾B70上市,但就在它上市前,厂家在北京某运动中心搞了一场秀,目的就是为了“显摆”一下这一代的产品力。其中最狠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极速翻滚挑战”,目测在百公里极速的情况下,奔腾B70撞击障碍物后,整个车身腾空而起,然后猛烈翻滚,并最终重重砸向地面。测试结果显示,第四代奔腾B70的驾驶舱基本完好,车门均可正常打开,车内的假人也没有明显损伤。按理说这就应该完美收官了,殊不知,却被某个别媒体“盯上”了。

▋  解惑——被“强拆”或许是为了打脸奔腾,也或许是纯粹处于好奇,这家媒体对第四代奔腾B70和第一代奔腾B70,拆了个精光。

    经过拆解,第一代奔腾B70基于车身设计、主被动安全技术、内饰模块式开发、NVH改善等先进技术吸收了当时中高级轿车先进的造型理念。经过17年迭代更新,第四代奔腾B70基于FMA架构继承和发扬了奔腾品牌的安全基因!在底盘底部“双E”环形车身的基础上,两侧车门框架以及车顶3H车身结构以及地板拆解完下方四根横梁应对侧面撞击加强乘员舱的强度。让顶棚横纵梁、底部车门槛纵梁、B柱以及底架横梁形成前后左右的包裹式防护,360度可传导和逐级减弱碰撞能量。集成18项安全装备和23项主动安全技术,为乘客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安全保障。

    前防撞梁采用双层冲压钢板结构,第四代前防撞梁:109cm,厚度2.18mm,后防撞梁:119.5cm,厚度1.55mm,相对第一代(前后防撞梁长度和厚度分别为115cm,1.88mm;111cm,1.53mm),优化了结构,这意味着后防撞梁的宽度和车身覆盖率较高,厚度适中,且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可以更好地保护乘客的安全。

要知道车身的坚硬程度越高越受欢迎,但是并不直接等同于车辆的安全性。虽然坚硬的车身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但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坚硬的车身可能会将撞击力直接传递到座舱,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相反,软硬兼具的溃缩吸能式车身结构可以在撞击时更好地吸收和分散撞击力,减少对驾乘人员的冲击。这种结构可以在保证车身强度的同时,也考虑到驾乘人员的安全。因此,在选择车辆时,不能仅仅关注车身的坚硬程度,还需要考虑车辆的整体安全性能。

第四代奔腾B70通过采用2.0mm的护板和0.3-1.0mm厚度的PVC材料,全方位、立体化地保护发动机底部。这种设计不仅能确保发动机舱清洁,防止路面灰尘和水分进入引起腐蚀,也能防止行驶时轮胎碾压后卷起的沙石对发动机造成损害。发动机罩做了吸能设计,并提供了充足的可变空间,为儿童和成人头部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前保险杠的造型考虑了腿部的保护,增大了吸能空间和接触面积,从而分散并减小了腿部伤害。通过拆解不难看出,第四代奔腾B70实现了车身双侧、车身上下、发动机和行人的360度无死角保护。

整体车身高强钢占比达到76%,这一比例在同级车型中是最高的,比同价位的朗逸也好出很多。热成型钢比例更是高达22%,这种强度级别的材料是汽车车身使用强度级别最高的材料之一,相当于15吨的力作用在一平方厘米上都不发生断裂。在碰撞或受到其他外力冲击时,高强度钢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分散冲击力,减少对驾乘人员的伤害。   总的来说,奔腾B70的第一代至第四代车型,虽然安全的责任与理念,17年不变,但却愈发变得更加注重科技感和智能化,这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对于B级车需求演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奔腾B70在产品力、在生态构建上的逐步完善与进化。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奔腾B70
标签: 碰撞测试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213关注 | 63作品
+ 关注
明人不说暗话,我是来卖汽车配件的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