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330 3.0T V6双涡轮增压+9AT变速器,比坦克300贵10万,值吗?

2024年3月16日,坦克330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33万元,比 坦克300 2.0T 车型顶配售价贵了10.32万元。新车配备8段双向可调氮气减震器、18 英寸 AT 胎、智能适时四驱系统和专属原厂改装件等,搭载坦克 500 同款 3.0T V6 发动机,匹配纵置 9AT 变速箱。

坦克300的上市拉低了越野市场的入场券,20万级即可享受到越野的乐趣,在318及川藏线的路上坦克300随处可见。坦克300的上市着实火了一把,让长城汽车在越野SUV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至此坦克300拥有诸多车型,而坦克330则是在2023年3月30日晚20点开启众筹的项目。另外,坦克330新车采用线上订单不定期限量发售的方式进行销售,但是这次限量1000台应该是放量最大的一次,后面会根据订单的情况进行排产,毕竟小众车型,不能影响走量的产品供需。

一、外观:硬派风格与时尚元素的完美融合

坦克330在外观设计上延续了坦克300的硬派风格,车身线条硬朗,充满力量感。前脸部分,方正的前格栅与圆形大灯组相得益彰,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前杠和车身包围则带有边境限定版的影子,进一步凸显了其越野属性。

车身侧面,坦克330采用了简洁的线条设计,车窗边框采用了黑色处理,营造出悬浮式车顶的视觉效果。车身尺寸方面,长宽高分别为4772mm1970mm1960mm,轴距为750mm,这样的尺寸保证了车内空间的宽敞与舒适。

车尾部分,坦克330配备了红色V6标识,彰显其强大的动力性能。横开式后尾门设计以及外挂备胎,进一步凸显了其越野车的野性魅力。此外,新车还采用了全新的引擎盖设计,与前脸部分相呼应,整体感更强。

二、内饰:红黑配色彰显运动气息,细节之处见真章

进入坦克330的车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黑配色的内饰设计。这种配色方案不仅彰显了运动气息,还提升了车内的整体质感。空调出风口和功能旋钮均采用了圆形设计,与外观的硬派风格相呼应。

在细节方面,坦克330同样表现出色。例如,中控台采用了软质材料包裹,触感舒适;

座椅采用了皮质材料,不仅视觉效果出色,还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性和舒适性。

此外,新车还配备了多功能方向盘、大尺寸中控屏等实用配置,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和娱乐性。

三、动力:3.0T V6发动机助力越野征途,智能四驱系统应对复杂路况

坦克330在动力方面的表现同样出色。它搭载了一台3.0T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峰值功率达到260kW,峰值扭矩高达500N·m。这样的动力参数足以应对各种复杂的越野路况,为驾驶者带来强劲的驾驶体验。

与发动机相匹配的是48V电机和9AT变速器。这套动力组合不仅保证了动力的平顺输出,还提升了燃油经济性。

在WLTC工况下,坦克330的百公里油耗仅为11.9L,这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领先水平。

此外,坦克330还配备了智能适时四驱系统和全新MTS全地形模式架构。这些先进的越野配置可以根据路况自动调整车辆的驱动模式和悬挂高度,为驾驶者提供更加稳定、安全的越野体验。

四、技术选择:V6发动机与直六的取舍之道

六缸的话语权,本就牢牢把握在全球知名豪华车企的手中。毕竟,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只有他们有能力开发这种动力系统,并且其目标受众也有能力消费它。于是,随着宝马、奔驰在六缸开发问题上,“文艺复兴”般采用直列六缸形式。有关V6的技术声浪,显然被盖过了不少。其实长城汽车在最初也是以直列六缸作为开发目标,从节奏上来看,与宝马B58、奔驰M256的量产时间也相当接近。只不过最终,这款直列六缸3.0T发动机未能成功量产装车。

长城作为六缸机里的后发玩家,跑去选择V6布局,是一种技术求稳,或者说就是退步吗?回答这个问题,得看宝马、奔驰为什么复兴直列六缸。最放得上台面的说法,是直列六缸完全不需要额外配置平衡轴,其自身就能做到一阶和二阶振动的天然平衡。同时还规避了V型排布潜在的偏磨风险。但在燃油车的发展趋势中,这甚至不是最主要原因。因为直列六缸结构,车企可以更大限度地缩减发动机的开发与制造成本。六缸砍掉两个缸,直接就是四缸,甚至还可以削减成三缸。其中单个缸体的排量完全可以不变,直接覆盖从1.5T-3.0T的模块化生产。


所以说,V6与直六之间,只有取舍问题,没有技术优劣的问题。那么长城看中V6的什么呢?从V型布局来看,发动机整体尺寸天然要比同排量的直列六缸发动机更紧凑。这本身也是抑制直列六缸在上世纪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另外,V型发动机的重心相对直六也要更低。仅从发动机舱来考虑,V6发动机显然更适合对重心和空间利用率有更高要求的车型。

选择V6布局的长城汽车也并不孤单,除了一众超跑品牌之外,奥迪也是V6发动机的忠实拥趸。但在眼下V6发动机的大家族内,长城却依旧显得“保守”。因为,当奥迪已经拥抱90°夹角的V6,法拉利等超跑甚至开发出逆天的120°夹角V6发动机时,长城的3.0T V6还是保持了传统的60°夹角。

夹角越大,重心不就更低吗?确实如此,但硬派越野车对重心的追求,显然不像高性能车那样极致,

更不能跟那些赛道利器的超跑们相提并论。另外,60°夹角能够长期引领V6发动机布局的市场主流,其成熟度上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比如较为克制的夹角角度,使得发动机曲轴受力后的稳定性更高,减轻了发动机零部件的加工压力。

在六缸发动机的选择上,长城汽车最终选择了V6布局而非直列六缸。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V6发动机在整体尺寸上比同排量的直列六缸发动机更紧凑。这一优势使得坦克330在有限的车身尺寸内能够容纳下更强大的动力系统,同时保证了车内空间的宽敞与舒适。

其次,V型布局使得发动机的重心更低,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对于硬派越野车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越野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应对各种复杂路况,稳定的底盘和操控性能是保障驾驶安全的关键。

此外,长城汽车在立足硬派越野市场的同时,也在向中高端市场突围。V6发动机作为一种高性能、高品质的发动机类型,更符合中高端市场的消费需求。因此,选择V6布局也是长城汽车在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策略。

当然,直列六缸发动机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无需额外配置平衡轴、一阶和二阶振动的天然平衡等。但在坦克330的定位和市场需求下,V6发动机无疑是更合适的选择。

五、结语:坦克330以内外兼修之道树立硬派越野新标杆

坦克330作为长城汽车旗下的全新硬派越野车型,在外观、内饰、动力以及技术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它继承了坦克300的硬派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无论是强大的动力系统、智能的四驱系统还是紧凑的车身尺寸,都使得坦克330成为了硬派越野市场的新标杆。

当然,任何一款车型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坦克330在某些方面或许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在内饰的材质和配置上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升级。但总体来说,坦克330已经以其内外兼修之道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

在未来,随着长城汽车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上的不断深耕。




还有一点隐性部分,就是旗下拥有90°V6发动机的车企,大多还持有对应的V8发动机技术。与前面聊直列六缸时类似,相似的技术路线,能够极大摊薄生产和开发成本。而对长城汽车这种自下而上的研发方式来说,显然不具备这种优势。所以在如何判断六缸技术方案时,长城汽车选择了优缺点、研发与量产都相对平衡的60°夹角结构。

另外,在油耗部分,由于需要像坦克330这样,覆盖更多相对亲民的产品线,以及自身硬派越野的用车工况,长城的这台3.0T从一开始就得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兼顾性能与油耗的混合喷射系统,以及追求高压缩比的米勒循环等等。单从压缩比来看,长城3.0T以及接近奥迪EA839的水平。在涡轮增压发动机里,已经属于相当出色的表现。当然,这也注定了两台V6发动机都得至少使用95号汽油。这对坦克300的受众群体而言,相对会更值得强调一下。

至于在技术护城河上,奥迪的EA839有着看家本领AVS配气系统,以实现兼容奥托循环与米勒循环的效果。再加上90°夹角,两颗涡轮增压器完全可以并联在发动机夹角中间。最后配合反置式进排气布局,使得发动机更为紧凑,同时显著改善涡轮迟滞问题。以奥迪S4为例,这台发动机在1370rpm就能带来500N·m的最大扭矩输出。而坦克330的最大扭矩同样是500N·m,但介入的最小转速为1500rpm,要略高一点。

当然,这个成绩同样出色,并且获得它也并不容易。长城汽车的3.0T发动机直接给两颗涡轮增压器都配备了可变截面功能。还是对比奥迪背靠的大众集团,其最新的EA211 1.5T发动机才开始配备这一功能。至于排量更大的EA888发动机,恐怕只能在尚未落地的第五代机型上,才可能看到该功能的存在。再加上集成式缸盖,以及水冷中冷器等主流设计。仅从参数上,我们也可以发现,作为后入局的长城汽车,其3.0T并不逊色于所谓的国际大厂。

写在最后:六缸光环不仅仅是用户对燃油车的怀念,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六缸与四缸发动机的本质差距,使其即便在新能源车的猛烈攻势之下,依旧能够成为燃油车的坚实护城河。坦克330算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如果成本能够被持续摊薄,那么未来国内消费者,或许真能在20多万就能买到一台六缸燃油车。

公众号/车家号/头条号ID:暴走侃车

百家号:暴走叫兽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到将来他会些什么,他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汽车是他的最爱。

点击关注账号,你讲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一篇都会有惊喜。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坦克300
标签: 新车资讯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6关注 | 26作品
+ 关注
用独特的视角,带你领略汽车世界的魅力,用犀利的评述,剖析车坛的热点事件。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