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凤空间 | 小米智己对线,更需要全局视角

8日20:00开始的 智己L6发布会,成了汽车圈的吃瓜节目。一晚上智己赢得6个热搜,多数都和小米有关。如果认定“黑粉也是粉”,那确实赢麻。虽然9日凌晨双方对线火力密度就急剧下滑,但直到9日上午,戏剧观赏性仍然余波不绝。从流量角度,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保熟保甜,还颇符合“三一律”。


交火时间线

不过这里面略显违和的是,小米表现的超强硬态度,似乎和智己犯下的错误或者失误,有点不搭。有人说当晚智己发布会有一半时间在谈小米,这个说法当然夸张了。但多处提到小米,并且阴阳对方“无序竞争”,夸大对立矛盾有之;强蹭SU7流量,多处针对性对比,但某些数据(SU7碳化硅电机属性及参数)失实有之,暗示小米三年造车根基不稳、质量堪忧有之。小米光火,情有可原。

在小米的压力下(发布会之后双方应该有多轮私底下沟通),智己CEO刘涛在社媒道歉,承认了“内审疏忽”。



小米官方并未因此降低调门。从8日23点到9日零时,连发三条微博声称,个人名义道歉无济于事,必须官方正式道歉,否则诉诸法律。小米牢牢抓住“SU7碳化硅电机属性及参数标错”这一无法模糊的错误。9日0:47,也就是小米官方最后通牒半小时后,智己终于发布了盖着公章的“致歉函”,此事算是暂时有个交代。

显然,这就不是承认“参数标错”就能解的梁子。双方此后的舆论缠斗,应该有续集。

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也多处蹭特斯拉Model 3和保时捷Taycan,但至少台面上语气是致敬、尊重、承认个别参数的差距,调性把握较为恰当。

SU7发布会在营销层面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以至于SU7在24小时内订单量接近9万(据说后来有1/4退单,官方尚未证实)。而智己背靠上汽这棵大树,2023年销量3.8万辆。


互联网造车对汽车产业的贡献,就是其存在合理性

我们常常存在的误解,就是将企业拟人化,情绪化。另一种谬误,就是将其绝对理性化。事实上的企业决策,很可能置于二者之间。到底更偏向哪一头,要看核心高管是喜欢向运营层灌注自己的意志,并强力敦促执行;还是更喜欢让运营层自己做主,用一套营销策略去评估,决定行止。

无论智己多次试图与小米“对线”,没瓜葛也要强行捆绑,还是小米发言人表现的震怒情绪,都基于理性的评估与测算,大约是没问题的。但事情的走向,未必完全受控。

传统造车体系的高管们,不管嘴上话术如何,一开始对互联网造车是小看了的,这个不消说。认为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生产组织、质量体系、营销,都很复杂,外行进来,没个十年八年摸不清楚。而且后者那么小的量,在规模成本比不过传统车企。这些认识,显然是有些道理的。新造车企业生存率确实很低,但活下来仍在运营的,给汽车行业带来不少新理念、新方法,是有价值有贡献的。单是技术层面,无论车机还是智驾,就是IT企业拉起来的技术要素,市场已经逐渐认可。凭借这一点,新造车体系就能立足,并且在某些方面给传统汽车产业上一课。

不用说别的,相比10年前,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就可见一斑。如果没有新能源造车浪潮,也会和日本大企业一样,缺乏革新动力,每年靠小修小补挤牙膏过日子,财报还美滋滋。

时至今日,大家仍然可能错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门槛,否则就无法解释有巨大现金储备和人才储备的苹果放弃造车。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智己比小米诞生更早,市场上认可度如果不如后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非阴阳对方。在格局和心胸上,会暴露差距。

这里面的关键,还真不是营销的问题。营销是商业验证的力量倍增器,但前提必须要有基础力量。就是造出一辆有特质的车,让消费者有冲动下单欲望的产品。光是让消费者冲动消费20多万,门槛就不低了。

归根结底,是在合理可控的成本内,拿出成熟产品,必须要比现存的主流竞品,做出差异化。嗓门大会吆喝当然是过硬的能力,但对进程(包含所有生产要素)的把控能力,才是底蕴。看小米对第一辆车的节点控制能力,就知道这个家伙不好惹。

苹果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不对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而是找意大利人、找韩国人。后两者或者不靠谱,或者不愿意当富士康模式代工厂。这样一来,苹果就丧失了以合理成本做出差异化产品的能力。不要认为标价贵就不需要控制成本。事实上,苹果在3C代工业内砍成本能力极强。

3年时间,造车全链条技术积累当然不足,这个不用怀疑。但是,整车五大工艺及其设备、生产流程、质量控制体系,无论软硬,都是货架产品。小米不会去研究压铸机,也不会研究碳酸锂精炼,但不妨碍它能拉起一支队伍,将这些要素合理组织在一起。小米“阅读”汽车产业链,组织围绕自身供应链的能力,都是顶级的,这是其制造核心竞争力。

而时间控制要复杂得多。商业成本、自身体系、合作伙伴、关键资源,政府关系、商业市场认知,涉及到一系列研产销要素的整合能力。事实证明小米的综合能力相当说得过去。智己打靶,没有命中小米的短板。

现在整个市场的价值体系都在下移。智己虽然是独立创业企业,但是可以和母公司打配合,就像吉利那样,在SU7周围部署了众多竞品,让后者苦恼,还挑不出一句不是。

目前小米只有一款产品,产品价格体系调整空间是比较小的。与其费劲掰扯,不如用产品说话。

零百加速快那么一点,其实不重要(有人还指出条件不同)。智己L6标准版就配激光雷达,而且标配英伟达254Tops算力的Orinx芯片、灵蜥数字底盘、半固态电池(关于电池和另一家也有嘴仗)。而小米U7标准版没有配激光雷达,用的是84tops算力的Orin芯片,硬件配置上相对弱些。如果智己在价格上做针对性部署,还是有希望的。


小米和雷军流量的上游

问题是,智己运营团队可能认为,酒好抵不过巷子深。小米流量通天,如果自己也能引流,那么消费者会产生对比的想法。不进入购买决策的候选圈子,就毫无意义。以前也有人说过,新势力,也包括后来华为小米进来,导致以前的4P营销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失效。大家不按照这个逻辑玩了,开始拼嗓门,拼流量,打绿茶牌,奇门遁甲无所不为。

即智己判断流量对品牌认知有帮助,但如果当反派,还有帮助吗?

这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对雷军表面上那一套做法,研究得很透,这里也不多讲。创始人大IP也不是小米一家独有。但雷军这个人设怎么来的,很少有人多想。

雷军何以一跃成名?雷军虽然在1998年才成为金山的总经理,但在业务层面,几乎整个90年代,都是他带领金山技术团队和业务团队,与微软对垒。当时可能认为是堂吉诃德挑战风车,金山办公软件一直处于绝对下风,即便推出WPS Office办公套件,也被认为是微软产品的山寨版。

但是,也可看做大卫挑战歌利亚。版权要求和国产化软件、操作系统要求,政府开始大批采购办公软件系统,金山就是靠这个活下来,雷军也成了民族技术商业抗衡跨国公司的代表。这在当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其个人IP能立得住的初始力量。后来没有一次行差踏错,反而不断刷新高度,是后话了。

小米手机用高通Soc(这一点当然也是毫无问题的),丝毫没有影响雷军的人设,这就是管控的能力。

当前中美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表面化,人尽皆知。今年3月11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发文要求,对乡镇以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采购台式、便携式计算机,应当将CPU、操作系统符合安全可靠测评要求纳入采购需求。

AMD、英特尔CPU,在个人PC上可能已经到了被替代的边缘,而政府采购层面则现在就要替代。

反观上汽,“灵魂论”得失几何,不用多说。而上汽MG与金达尔西南集团(JSW)的合资事宜,去年6月的“辟谣声明”全面被事实否定。上汽迄今对此采取的管控措施,是低调处理。

这里,我们不讨论真实情况和商业合作的细节,只说舆论效果。如今,任何企业,包括国企,都应该尽量远离“买办”形象的嫌疑。我们很难说如何做效果更佳,但肯定有些禁忌。对这一点缺乏敏感,就不是一个有全局审视能力的运营团队。

这个时候,发布会的PPT做的与对方风格相似,话术相仿,以攻击性手法引流,可能遭反噬。只是学了话术和营销手法,没有理解小米或者雷军的流量上游,效果应该不会好。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小米SU7 智己L6
标签: 热点聚焦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272关注 | 101作品
+ 关注
秋凤空间,无肇因之始,无自限之垣。品茗聚友,坐而论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