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选增程,比亚迪选插混,现阶段哪个才是王道?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化,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动两种技术路线备受关注。这两种动力系统在工作原理和使用场景上存在明显差异,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首先,从工作模式上来看,插电混动车型具备EV(纯电动)模式、串联模式、并联模式和发动机直驱模式等多种工况适应能力。EV模式和发动机直驱模式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分别是纯电动行驶和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辆。串联模式下,发动机充当发电机,为驱动电机提供动力,富余的电量用于给电池组充电。

而核心的并联模式则是插混动力系统的精华所在。在并联状态下,发动机和电机可以同时驱动车辆前行,针对不同的行驶状况,系统会智能调度两种动力的分配比例。如果发动机动力富裕,那么剩余的动能将被转化为电能存入电池;反之,如果发动机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那么电机就会介入,与发动机一起为车辆提供动力。

相比之下,增程式混动车型的工作模式就相对单一,只拥有EV模式和串联模式,无法实现并联和发动机直驱。从这个角度来看,增程混动可以视为插电混动技术的"阉割版"。

两种技术路线在高速工况表现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插电混动凭借并联和直驱模式的加持,可以利用发动机的高效区间来进行高速巡航,发动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直接驱动车辆,无需中间环节能量转化,效率更高、耗能更低。

而增程式混动在高速时,只能依赖串联模式,发动机需要先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再由电机驱动车辆行驶,中间环节能量损耗较大,因此高速行驶时的油耗往往比插电混动以及部分燃油车更高。

正如电动汽车专家欧阳明高所说:"插电混动技术更先进,拥有更多运行模式可选,对工况的适应性更强,降低油耗的潜力当然也更大。但这也意味着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研发门槛也更高。"

事实上,为了满足插电混动对多模式切换的高要求,主流插混车型通常都采用了专门设计的混合动力发动机,并辅以可变行程、废气增压等一系列创新技术,以确保高效率、低排放的同时,还能提供强劲的动力输出。

这种先进的整体架构设计,无疑加大了插电混动技术的研发投入。因此,相较于增程式混动这个"简配版",拥有更多研发资金实力和技术储备的主流车企,如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品牌更倾向于选择插电混动技术路线。

反观增程式混动虽然灵活性和续航能力稍逊于插电混动,但其相对简单的技术架构,降低了新兴车企们的准入门槛。这使得像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品牌,更青睐将增程式混动作为过渡技术,以满足消费者的长途需求。

总的来说,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动都是过渡期内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技术路线,但前者兼顾动力、能耗和排放三方面,更有望成为长期解决方案。而增程混动在当前阶段也能较好地平衡里程焦虑和使用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可选择的备胎方案。归根结底,二者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了汽车产业在逐步向电动化转型的进程中,为用户需求和现有技术能力之间寻求的一种暂时性权衡。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4关注 | 167作品
+ 关注
资深媒体老司机,第一视角带你了解你想了解的汽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